English

香港是香港,巴黎是巴黎

2009-05-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佳音 我有话说
  《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潘国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35.00元

西方都市现代性研究的源头开始于瓦尔特・本雅明,这个游荡的幽灵以世纪之交的巴黎为对象,留下了光辉

璀璨的现代城市观察文本,也给后来的书写者树立了一块难以跨越的文字碑柱。而《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正是一个本雅明主义的东方后现代仿品,它以本雅明式的街头闲逛和凝神注视记录下了香港表皮下律动的每一根细微血管,从地下铁到尖东,从九龙到湾仔,从铜锣湾到庙街,从离岛到迪士尼乐园。作者潘国灵毫不掩饰本雅明对他的影响,《三写本雅明》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一位本雅明私淑弟子的心声:“如果我们不能从本雅明找到生活的对应,阅读本雅明就仅仅成了学术时尚或者书呆子的习气。”于是,一位来自东方世界的年轻“浪荡子”出现在了香港的大街小巷,他无忧无虑地游荡在城市中,“给正在到来的大城市人那种令人生厌的生活方式洒上一抹抚慰的光彩”。

然而,走过20世纪的香港毕竟不是19世纪末的巴黎。如果说本雅明曾迷失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巴黎的魅力光环中,不知道对工业时代的商品繁荣应该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的话,那么潘国灵面对的香港则更加复杂。这是一座从西方殖民统治下“回归”东方的城市,它的景观语法无疑是西方现代性的,但每天生活在这样语境下的人群却活生生长着东方的脸孔、东方的身体。对于任何试图通过书写来解构香港城市景观的人来说,他们都将面对同样的话语困境:将以如何的立场和观点去面对一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在东方抚育起来的后现代产儿?

读者可以轻易地在书中找到那些我们在西方城市研究书籍中读到过的空间或景观,流行文化,消费主义,资讯传媒……正是带有浓烈殖民主义色彩的西方文明把香港打扮成国际的大都市。

但长期被英国管辖统治的殖民生涯又使香港的城市景观蒙上了一层权力游戏的色彩。政治、意识形态、权力,这三个看起来似乎和香港社会文化毫不相关的语词在潘国灵的书写中变成了隐喻的所指。东西方双重语境的交汇,重新分配和组织了香港的城市空间语言,一种反抗色彩的文化逻辑和坚定的异议完全替代了本雅明在商品面前的迷离和不知所措。这,就是潘国灵笔下香港的与众不同之处。

香港不是巴黎,潘国灵也不是本雅明。香港学不来巴黎的风流和香艳,潘国灵也学不会本雅明的忧郁和诗人气质。所以,潘国灵写香港跟本雅明写巴黎其实并没有多少可比性。只有作者略显粗粝直白的文字表达会让内地的读者心领神会:这是一个汉语离岛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书写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