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久弥新的《国闻周报》

2009-06-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鹏 我有话说

《国闻周报》创刊号

85年前(即1924年)的8月3日,国闻通讯社在上海创办了一份时事性、政论性、综合性的新闻周刊――《国闻周报》。它创办人胡政之(1889-1949年),是我国著名记者和报刊政论家,也是一位成

功的报业经营者。

对于创办《国闻周报》,胡政之有这样的回忆:“当我创办国闻通讯社的时候,就有意同时办一个周刊,使通讯与周刊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但是,最初通讯社业务,基础未固,自不敢轻举妄动。后来通讯社业务渐渐有了发展,而且当时国内实在需要这样的周刊,我才不避一切艰难,在上海创办起来。”经过一番积极的筹备,1924年7月17日,国闻通讯社在上海《申报》刊登广告“《国闻周报》出版预告”说:“启者国闻通讯社成立有三年,分设上海、北京、汉口,并于通都大邑聘任通信员,每日发行新闻稿件,为全国各报所采用,信誉素著。兹由本社全体社员通力合作,发刊《国闻周报》一种,定期八月三日出版。内容分评论、论著、纪事、特别通信、插页、小说、剧谈、自由论坛、译件等项,印刷力求精美。”

在《国闻周报》的创刊号上,有胡政之撰写的“发刊辞”。在这篇“发刊辞”中,他先为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正名,要人们改变以往对于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的偏见。创刊号上还刊登了胡政之撰写的两篇社评《外人私运军火之祸因》、《退还庚子赔款之用途》以及专门介绍孙中山的专文。

《国闻周报》社于1926年9月13日移至天津,1936年4月又回到上海出版。1937年的“八一三”沪战以后,战事扩大到上海,炮火笼罩,内外交通阻塞,各家报刊纷纷撤往大后方。这时《国闻周报》坚持在沪办刊,编辑出版了两期“战时特刊”,着重反映沪战的战况。发表过巴金的《站在十字街头》和《自由快乐地笑了》,茅盾的《接头一瞥》,胡愈之的《忆北方的友人》,王芸生的《寄日本国民》、《诫日本军阀》、《东亚大时代》,张香山的《鼓吹黩武的日本文学》、《友人之书》,章靳以的《我的家乡》,王莹的《从上海到苏州》,张天翼的《抗战与民众》,沙汀的《这不比强盗更可恶么!》,胡风的《为祖国而歌》,郭沫若的《复建县县小同学书》,范长江的《如何巩固抗战阵线》,徐迟的《从北平逃亡出来》,艾芜的《八月的上海》等等。

1937年12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国闻周报》社所在的法租界形同孤岛。日军要求新闻检查,《国闻周报》为争不受辱的报格,在它发满14卷(总计700期)后毅然停刊。12月27日,《国闻周报》在停刊号上刊登“启事”:“本报决定出至第十四卷第五十期为止,暂停在沪出版,另移地点发行,一俟筹备就绪,再行奉告。敬希。爱读诸君注意为荷。”《国闻周报》在停刊前,每期发行约3万份。这份出版了13年又4个月的周刊(中间未曾中断),至此停刊。

1938年9月2日,《国闻周报》在香港《大公报》刊登复刊“启事”,说《国闻周报》拟于十月二日在香港复刊。可是,在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接着英法对德宣战。于是,9月25日,《国闻周报》又在香港《大公报》登出“紧要启事”说:“本报原定十月二日复刊,一切筹备早已就绪。不意欧战勃发,致交通及纸张、原料均发生障碍,本报在此困难环境之下,只得延期出版,容俟局势稍定,再以出版地点及日期奉告,诸希鉴谅是幸!”以后,因战争等种种原因,《国闻周报》再也没有复刊。

虽然《国闻周报》已停刊72年了,但其所载丰富的内容,仍是现今近现代史研究工作者经常翻阅的资料。1957年8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国闻周报总目》,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把《国闻周报》刻录成光盘出版,为历史学和新闻学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为纪念《国闻周报》的创办人胡政之诞辰120周年和逝世60周年,2009年6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回忆胡政之》一书,内载许多著名报人如萧乾、金庸、徐铸成、曹聚仁、曾敏之等回忆胡政之新闻生涯的纪念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