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丁秉?笔下的须生名伶

2009-07-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梁彦 我有话说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丁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25.00元

日前,已故著名京剧评论家丁秉?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孟小冬与言高谭马》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也是继《菊坛旧

闻录》之后,首次将其经典京剧评论著作推出简体字单行本,使内地京剧爱好者得以再次领略作者独到的见解与精致的文字;增配的40余幅精彩剧照,也平添了诸多阅读的趣味。

提起丁秉?,在资深京剧爱好者的心目中,这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20世纪30年代,他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曾以燕京散人为笔名,撰写多篇京剧评论观感,1949年赴台,是一位痴迷于京剧的著名剧评家。其文章着重于对京剧名家的描摹和介绍,在掌握翔实完备资料的基础上,见解脱俗,文笔洒脱,可读性强。因为作者生逢其时,曾亲睹昔日诸多京剧宗师各占胜场的精湛表演,所摹所述绝非一般道听途说、街谈巷议可比。令人扼腕的是,丁秉?先生英年早逝,仅为京剧爱好者留下《国剧名伶轶事》、《孟小冬与言高谭马》、《青衣花脸小丑》等三部作品(上面提及的《菊坛旧闻录》即是三书合集,曾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目前已很难寻觅)。如今,《孟小冬与言高谭马》率先推出,得以再现孟小冬、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马连良等生界名伶的多彩人生,由家世及学艺,由演出及评论,乃至个人的生活喜恶,均有深入叙说,将一幅幅忠实而完整的须生画像展现在今天的京剧爱好者面前。

由书名即可看出,孟小冬在近代须生中地位之卓越。著名余派女须生孟小冬卒于1977年,而本书初版于1978年,作者因此将纪念孟小冬文章置于卷首,即曾在各报章杂志所写生平追溯、丧仪哀荣、遗音整理、剧艺管窥之四篇文字,汇集一处,使读者从各个层面了解一代“冬皇”身前背后的酸甜苦辣。在《孟小冬剧艺管窥》一文中,作者介绍她唱《洪羊洞》(孟小冬饰杨延昭):

“……唱做之好无法细说。最好是病房那段‘自那日……’快三眼,和后边归天的大段散板。前者是尺寸虽快,而腔如天马行空,变化有致,气氛上痛诉衷肠;后者是跌宕婉转,凄凉低迷,完全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情绪上露出诀别,令人不忍卒听,真是感人的绝唱。”

寥寥数语,将冬皇的精湛艺术描摹得淋漓尽致。作为余派传人的佼佼者,孟小冬不仅饱含今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功力,而且还具备很多与生俱来的天赋条件。比如她的嗓音,既能“天马行空”,又能“跌宕婉转”,甚至“令人不忍卒听”。作为一名女须生,几乎没有雌音,甚至苍劲有力。联想到今天的多数坤生,嗓音清亮有余却宽厚不足,虽然悦耳动听,但过于轻飘甜润,缺乏须生应有的沉稳和分量。比较之下,高低立见。至于丁秉?先生的这段文字,亦有如余腔的散板,字字珠玑,耐人咀嚼,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民国初年以来,各大须生“无不宗谭”,只是后来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才形成了现今的多种流派。在孟小冬之后,作者又对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马连良等京剧须生名家进行逐一介绍,不仅将他们在学习、揣摩、吸收、阐扬须生演唱艺术方面的心得体会叙述得巨细靡遗,而且从侧面剖析其家庭与职业背景及每个人的禀赋与机遇,对他们尔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造成的深入影响亦是分析得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比如作者在谈及谭派著名须生谭富英时,认为以他的家世、天赋和艺术环境来说,应该有更好的成就,但后来渐趋懒散,每出戏只卖几句,其余地方都比较敷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作者通过列举诸多实例,分析是乃父谭小培对谭富英在演戏和生活各个方面都加以控制的结果,“谭富英的性格,完全被他父亲所塑造;而一生的命运,也是被他父亲所安排了”。甚至还引用当年北平梨园行有人调侃谭小培,编的一个笑话:

“有一天,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爷儿三个坐在一起聊天儿。谭小培指着自己鼻子,对谭富英说:‘你爸爸(谭小培),不如我爸爸(谭鑫培)。’转回头来,又对谭鑫培说:‘你儿子(谭小培),不如我儿子(谭富英)。’言下颇为得意。”

作者评论说:“这就是讥讽谭小培,上承父亲余荫,下享儿子清福,而自己一辈子一事无成,可称谑而虐了。”由此可见,这种秉笔公正、有理有据的行文,对于一个剧评人来说,尤其难能可贵。

丁秉?先生辞世已近三十载,但时至今日,他的剧评文章依旧为众多京剧爱好者所推崇。透过作者独到的见解与精致的文字,我们体味到的是一位一生致力于京剧文化传播事业的热心人对这门艺术的深切情感。至于这本《孟小冬与言高谭马》,诚如邱言曦先生在序中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它使你体味渊厚的戏剧艺术,也使你体味沧桑多变的人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