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许力以眼中的对外合作出版20年

2009-07-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特约记者 胡萍 谷轶波 我有话说

许力以,1923年生于广东省遂溪县(今海康县)。1941年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大别山《七七日报》、《冀鲁豫日报》记者、编辑,新华社第二野战军前线记者。1951年调入中央宣传部。先后任国家出版
局副局长、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出版工作协会副主席、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会长、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等。曾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卷、《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汉语大字典》、《中国图书评论》等图书和杂志编辑工作,著有《人类文明与出版》、《海外侧影》、《东方求索》等。

在被业内同仁视为前辈的很多出版人眼里,许力以是他们的前辈;而对中国出版界的小字辈来说,想到将要面对许力以就不免有些局促。前不久,本报特约记者踏入许老寓所,他倒了两杯茶,让我们缓解了紧张感。接下来的访谈中,许力以如数家珍般对他亲历的一些重要的对外合作出版经历,也是中国对外合作出版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回顾,对当前中国对外合作出版亦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国之旅》揭开中国对外合作出版序幕

“对于中国出版业来说,真正的对外合作出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之前虽然跟苏联和东欧有一些联系,但实际上成果不多。第一次对外合作出版的成果,便是1979年3月由中国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日本的谈讲社合作出版的《中国之旅》”。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外合作出版的发韧,时任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的许力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他的亲自参与和推动下,中国第一部对外合作出版物――《中国之旅》得于诞生。

谈到《中国之旅》的合作出版始末,许老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谋求各领域的对外合作,积极向国外宣传中国。当时中国驻日本大使符浩建议,希望中国的出版社能够和日本的讲谈社进行一些合作出版,这样有利于宣传中国。于是,在1978年9月,许力以带领一个代表团访问日本时,和日本讲谈社商定了中日合作出版之事,这次会谈的结果之一,便是直接促成了《中国之旅》的合作成功。

《中国之旅》作为我国首个对外合作出版项目,由人民美术出版社负责。这本书内容介绍中国,分为东、西、南、北、中,共5卷,主题是反映现代中国的面貌,讲谈社派摄影师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一起在中国各地采风拍摄,先以日文出版,后又出版英文版。1985年,双方又修订出版了新版《中国之旅》。这部书的出版,对日本和西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情况,最先发生了影响。

与莫托文集团20年的友好合作

许力以有一个小的电话本,里边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些重要人士的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其中一个人就是前南斯拉夫莫托文出版集团协会主席托马舍维奇。对于中国的对外合作出版,莫托文出版集团和托马舍维奇都是不可不谈的。

据许力以回忆,继1978年与日本讲谈社合作出版《中国之旅》之后,1979年,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的建议下,中国又与南斯拉夫的南评社开始了对外合作出版。当时南评社之于南斯拉夫,类似于中国的人民出版社。因为南评社与西方有很好的联系,在他们的组织下,联合西方一些中小出版社,组成了莫托文出版集团。这个集团成立的宗旨就是以合作出版的形式,宣传世界的进步力量。

1979年夏天,许力以赴南斯拉夫,与莫托文集团领导人托马舍维奇进行会谈。托马是南评社负责人,原是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员,许与他会谈决定,合作出版一本书向世界宣传中国,书的名字就叫《中国》。这是一部大型画册,其思路是用图片来说明中国的历史、现代的情况。这本书许商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莫托文集团合作出版。1980年,这本书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亮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书一共出版了7种文本,在全世界发行13万册,对宣传中国起到了很大作用,也由此引发了国外诸多出版社与我国进行合作出版的热潮。

莫托文组织曾两次来华访问,第一次是1980年,中央领导王任重接见了他们;第二次是1989年,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曾组织了国内诸多出版社代表,在一艘重庆至武汉的游船“白帝号”上,进行相关项目的洽谈。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和他们的合作暂时中断。到后来才逐渐恢复了联系。

和西方合作出版,扩大我国的对外宣传,传播邓小平理论,有一件事必须要提,就是1984年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与中国合作,最先出版了《邓小平文集》英文版。书出版时小平同志写了充满激情的序言,还亲自选定几十张照片,所选照片许多未曾发表过。此书出版,受到西方世界极大的欢迎。在合作过程中,许力以多次奔赴伦敦;书出版以后,许陪同培格曼公司董事长马克斯韦尔到北戴河,受到小平同志的接见。

两岸出版交流20年

“内地许力以,台湾陈恩泉”。自1988年10月第一届“海峡两岸图书展览”在上海举办,标志两岸出版合作正式启动,20年来坚持不懈地为两岸出版合作操劳,做出最大贡献的出版人,内地首推许力以,台湾首推陈恩泉。两位前辈也是备受两岸出版界爱戴。

谈到两岸出版交流之初的情况,许老也是第一个回想到了老朋友陈恩泉。“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但仍维持所谓‘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两岸同业接触困难很大。特别是举办两岸书展,台湾的书难以转运到上海,台湾无书参展,怎么办?这个难题,还是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秘书长陈恩泉先生,组织台湾在香港经营书店的有关人士,将台湾版的图书运往大陆。这样才解决了问题。”

1988年10月20日至25日,由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中国出版贸易总公司和中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台盟有限公司联合筹办的“海峡两岸图书展览”,在上海福州路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举行。这次展览拉开了两岸文化出版交流的序幕,打破了隔绝40年的坚冰,在两岸出版交流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时任中宣部出版局局长的许力以为成功举办这届书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充分认识到举办两岸书展的重要性。不仅积极上下沟通,而且专门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研究,商量办法。开幕式时,他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会长的身份出席,同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一起为书展剪彩,使海峡两岸的出版交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台湾出版事业协会秘书长陈恩泉、光复书局董事长林春辉等台湾出版界同行,则是以非凡的勇气打破封锁,几经周折,组团分别从香港或绕道日本参加了展览。这次展览也被业界称之为“破冰之旅”。在随后与台湾的合作交流和版权贸易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下属的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在许力以的领导下,起了重要的组织推动作用。

对许力以本人来说,最难以忘怀的则是1993年受邀组团赴台访问。“在访问中,我们比较充分地了解了对岸朋友的工作与生活,也初步接触和了解到台湾的社会、经济、民族和科学文化与生活习俗,这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现在,我还不时回忆起这初次的访问,有些印象很深刻,使我难以忘怀。”这是大陆出版界第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体到台湾访问。这次赴台的最大成果就是达成了“五点共识”,即两岸定期举办出版学术研讨会、定期举办图书展览、双方进行人员互访并互相交流出版信息与稿件等。“五点共识”实际上为两岸出版多领域、多方位的合作设计了一个总体思路,勾画出了广阔的前景。这之后,两岸的合作出版,都朝着这个合作的方向去工作。

解放思想 放眼世界

访谈最后,许力以对中国20年来对外合作出版进行了思索。他认为,20多年来,合作出版与书刊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也不少。首先,是工作还束手束脚,与海外的联系还不够广阔。出版社与海外同业建立关系,也只限于少数出版社,许多出版社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体制上还要加大改革力度,有关领导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还希望多为出版社及人员外访出主意和提供便利,帮助他们开辟渠道。再次,语言方面的问题。现在国外的二代华侨基本都读外文,所以要想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一批精通外语的人才。有了懂外语懂业务的人员,才能阅读国外的资料,才能进行交流。要把中国出版物推出国外,只靠华文图书是不够的,必须要开展外文图书的翻译出版工作。而编辑出版外文图书,没有大批精通外文的编辑是不行的。

许老认为,尽管现在我国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约为5:1,但出版领域强调输出的同时,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引进工作。因为对我们这样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必须要谦虚地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东西,出版领域亦然。只有引进得力,才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西方,才能更多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知识。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反映国外各个学科具有新思想和新内容图书的引进。目前对国内出版社来讲,引进图书很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缺少一个整体的规划。由于意识形态不同,很多内容先进的图书,带有不同思想的烙印,这样的图书也要适当引进,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的动向。(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三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