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晋商精神和文化气象在《茶道青红》中得到深刻解读

2009-08-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报讯 继《白银谷》之后,山西作家成一再次推出晋商题材的长篇小说《茶道青红》。近日,由山西省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主办的“成一长篇小说《茶道青红》研讨会”在太原举行。“成一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至今已创作了500多万字的作品,且持续保持高水平的创作,令人感叹、敬佩。”山西省副省
长、山西省作协主席张平在会上表示,虽然外界对于成一自《白银谷》的转型有不同看法,但成一以他自信的沉着和大气,心平气静地继续他的创作,《茶道青红》体现了他一贯的深厚素养和成熟的文学语言。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表示,《白银谷》是成一创作的重大转折。“《白银谷》之前,成一有比较老道的、成熟的小说观,由于他对故事极大的解构能力,往往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幻灭感。《白银谷》之后,他开始建构一种实在的、可以考察的历史。”阎晶明分析,这是成一创作形式和价值观念的及时调整。从《白银谷》到《茶道青红》,他开始把很多可读性的元素推到故事前面,而在成一过去的小说中,故事性是要剥去很多东西之后才能看到的。如果说过去的写作是悬挂滑翔,是成一个人智力的拼搏,那么自《白银谷》之后,这一滑翔有了轨道。作家李锐认为,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史,几可看做是欧美文学的“副本文学史”。“在我看来,‘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未能完成的历史命题。所谓主体性的建立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对现代汉语的自信心。在成一的晋商小说中,在成一从容不迫、淡定自信的叙述中,我不但看到了感人的故事、湮没的沧桑,更看到了一个写作者对母语坚定不移的自信。”李锐说,以新白话回答当下的全球化语言淹没,以历史人物的人性探索对照“普遍同质的消费时代”的人性溃败,借此而把被历史湮没的存在演变成此时此刻的当下叙述,演变成一种当下的参与和批判,这是成一晋商小说背后不断翻涌的最为可贵的精神激流。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福明表示,《茶道青红》没有单纯地在商言商,而是有意探究深一层的文化意蕴。《茶道青红》是成一继《白银谷》之后反映晋商历史的又一部扛鼎之作,首先,他对晋商文化的广度拓展,填补了晋商历史的一段空白;其次,成一在对于晋商文化的深度挖掘上,对当今历史题材的创作有很强的指向性,而且他对语言的驾驭更为精到从容,对晋商精神层面有细致深刻的解读。

与会评论家对成一小说语言的运用表现出很大兴趣。李锐将《茶道青红》定义为“新白话小说”:成一的语言非常接近三言二拍的神韵,又具有现代的活力。他这样写小说不是无意识的、随大流的,而是对中国白话清醒的思考。他的语言尽量简化、净化,简单句式背后,却是对百年文化的承担。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评论家何向阳也谈到了成一的语言在白话传承上的独特价值。她认为,长篇小说语言问题是关乎文学性、思想精神的缩影和结晶,如果没有独特语言,文学性便无从谈起。在消费浪潮中,很多文化都被简化。文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恢复这些被简化的符号。

据介绍,成一的长篇小说新作《茶道青红》以茶为线索,讲述300年前一段晋商的外贸传奇:康乾盛世期间的山西商帮,全凭自身之力,开辟出一条从江南产茶地,远至恰克图口岸的万里商道,将华茶出口的产、运、销,统掌于一手。作家希望借此表达一个宏大的主题,即在西方现代商业的发轫期,中华版图上也曾有过极其辉煌与鼎盛的商业文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