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哲人石丛书”:十年辛苦不寻常科学文化传四方

2009-08-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独树一帜的科普图书品牌

■刘兵(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转眼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人石丛书”已经出版10年了,品种也已将近90种。其实,除了“哲人石丛书”,他们所出版的“八面风文丛”、“普林斯顿文库”、

“金羊毛丛书”和“科学咖啡馆”等系列丛书也都反响颇好。可以说,在国内图书出版界,如果就中高端科普图书的出版来说,在规模上,当然也包括在出版质量上,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可以说是做得最为突出、最为出色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从“哲人石丛书”一开始出版时,就已经赶上了科普类图书出版开始表现出下滑趋势的时期,而且,在后来的10年中,国内科普图书的出版差不多是一直处在不断的萎缩过程中,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能够坚持高密度、大批量地将“哲人石丛书”的出版坚持下来,确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体现出了一种对于社会文化事业的责任感。

在“哲人石丛书”出版的前后,其他一些出版社也曾陆续出版过一些优秀的科普丛书,其中最有影响的品牌,有像“第一推动丛书”、“三思文库”、“支点丛书”等。应该说这些丛书也都各有特色。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三思文库”和“支点丛书”都在一段高潮之后停了下来,不再有新品种出现。“第一推动丛书”坚持了下来,其中还涌现出像霍金的《时间简史》等超级畅销和常销品种。但“第一推动丛书”主要走的是高端路线,而且集中在宇宙、天文、物理等精密科学领域,并在此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影响。而“哲人石丛书”的特色,一是在品种数量上独占鳌头,二是形成多个不同的系列,将多个科学领域、多种科普(包括带有科普意味的科学文化类学术著作)类型的图书包括在内,形成了规模优势。这样的出版努力,肯定是会在中国当代科普图书出版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

当下,国内图书市场仍然相当不景气,在此形势下,也在“哲人石丛书”已经拥有了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前提下,在以后的出版中,也许应该更加注意品牌的保护,精心选择更有特色、更有前沿性、更能填补空缺、更有学术导向意味的好书,这样,即使不赚钱,也出得值,而且能够为中国科普和科学文化的建设提供最核心的学术文化资源。

科学终究是一种文化

■胡亚东(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原所长、研究员)

“哲人石丛书”中的大部分图书我都收集了,有的曾经通读过,有的只是浏览,对这套书,我非常喜欢。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宏大,选题精良,它几乎覆盖了数理化天地生各个学科,而且不少书涉及科学前沿,如《完美的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一书;有的书具有前瞻性,如《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另外,这套书不是单纯讲科学知识,而是融入了历史、哲学、社会等文化内容――我一直认为,科学是一种文化,不能和历史、哲学、社会割裂开看,读“哲人石”,印证了我的观点。

就我读到的一些品种来看,这套书的翻译质量是很可信赖的。科学图书的翻译难度很大,作者除了要懂专业之外,还得有丰富的西方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很不容易。所以,作为一名读者,我希望借此机会向这套书的译者表示衷心的敬意。

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上海科教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像这套书的主要策划人卞毓麟先生,我就非常佩服,他是一位天文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没想到他调到出版社之后,能在科普出版方面做出这么大的成绩。除了“哲人石”之外,他还主持编辑了“名家讲演录”、“诺贝尔奖百年鉴”、“嫦娥书系”等丛书,都堪称精品。他对科普的热爱、突出的组织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实在令人钦佩。

如果把“哲人石”看做科学方面的“他山之石”,我希望它能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国内从事科普创作的人们,这套书很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本。今天,我们国家对自然科学不可谓不重视,但往往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科学,把应用看得太重,而对基础研究不够重视,对科学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科学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良土壤,那我们国家孜孜以求的自主创新不免成为一句空话。我建议科技界人士特别是有关领导不妨读读“哲人石”中的一些图书,相信能获得不少启发。

“哲人石”:不是科普,是科学文化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说起我和“哲人石丛书”的渊源,应该也算非常之早了。从一开始,我就打算将这套丛书收集全――迄今为止还是做到了的。为此我还向丛书策划人潘涛提出,一次不要推出太多品种,因为想收全这套丛书的,应该大有人在,将心比心,如果出版社一次推出太多品种,清贫的读书人万一财力不济或兴趣减弱,放弃了收全的打算,以后就不会再每种都购买了。这一点其实是所有开放式丛书都应该注意的。

“哲人石丛书”被一些人士称为“高级科普”,但我觉得这个称呼实在是太贬低这套丛书了。基于一到半个世纪前中国公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现实而形成的传统“科普”概念,是这样一幅图景:广大公众对科学技术极其景仰却又懂得很少,他们就像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仰望着从天而降的伟大的科学家们,而科学家则将科学知识“普及”(即“深入浅出地”、单向地灌输)给他们。到了今天,中国公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最基础的科学知识都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上面这番图景早就时过境迁,传统“科普”概念已经彻底过时。如将优秀的“哲人石丛书”套进“高级科普”的假想框架,其实也无济于事。

“哲人石丛书”的特点是:一、多出自科学界名家、大家手笔;二、书中所谈,除了科学技术本身,更多的是与此有关的思想、哲学、历史、艺术,乃至对科学技术的反思。这种内涵更广、层次更高的作品,以“科学文化”称之,无疑是最合适的。在公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西方发达社会,这样的作品正好与传统“科普”概念已被超越的现实相适应,而在中国则显得有点超前。

前几年Discovery频道的负责人访华,被中国媒体记者问道“你们如何制作这样优秀的科普节目”时,立即纠正道:“我们制作的是娱乐节目。”仿此,如果“哲人石丛书”的出版人被问道“你们如何出版这样优秀的科普书籍”时,我想他们不妨也纠正道:“我们出版的是科学文化书籍。”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