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蒲公英行动”:因风飞扬落地即生

2009-08-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尹少淳 我有话说
蒲公英,属菊科,“花罢成絮,因风飞扬,落湿地即生”,朴实可爱,传递着勃勃的生命信息。由其性质进入到文化语境中,蒲公英获得了平凡、朴实、纯洁、传播、生长……等象征和寓意。

如今一个具有上述象征和寓意、名为“蒲公英行动”的少儿美术教育专项课题正在全国许多地区实施和推广。

“蒲公英行动”

是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袂主办的“成就未来”工程之一。它是在中国美术家少儿艺术委员会直接领导和组织下,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符合国家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由众多校内外儿童美术教师、专家学者、教育行政官员和学校领导参与的大型科研活动和教育行动。其宗旨是:1.探索可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实施和推广的美术教育有效模式,让更多的儿童获得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并以此传承优秀的传统美术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2.通过开发地域性文化和自然资源,并通过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当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教学能力的骨干美术教师队伍;3.通过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的学习,使当地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美术学习能力以及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认知与感悟能力。

“蒲公英行动”强调平等参与的思想,所有参与者,包括文化教育单位、学校校长、学校老师、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专家、艺术家、民间美术网站和项目协调人,都秉持“蒲公英行动”的理念,基于各自的“身份”定位,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着“蒲公英行动”向前发展。“蒲公英行动”追求“实事求是、创新、参与式、可持续、可推广”的原则,行动的具体指向是:1.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校长和美术教师;2.通过挖掘民间艺术传统,开发新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教学,形成学校艺术特色;3.发扬团队精神,实现资源、经验和成果共享。

整个“蒲公英行动”分为三期,第一期从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以湖南湘西为试点进行实验,重点是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并努力造就一批对民间美术感情深厚、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形成“蒲公英行动”的种子。第二期从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向贵州、云南、陕西、内蒙古、江苏、江西、广东、西藏、四川、吉林等省推广“蒲公英行动”的理念与方法。目前,正在酝酿进行“蒲公英行动”第三期的内容是:1.由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对前期行动加以总结,探索、建构较为成熟的适应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模式。2.以中国美术馆为基地,建立高水平的研修平台,分批培训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领导和美术教师。3.继续推广“蒲公英行动”的理念、方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蒲公英行动”综合成果展。

“蒲公英行动”虽然只是民间行为,但却在努力实践政府的教育理念,为政府分忧。首先是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体现人文关怀。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多数的中小学校和中小学生在农村。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农村教学质量落后于城市,艺术教育更是大面积空白。《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七条具体提到:“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蒲公英行动”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儿童享受艺术,以实现公平艺术教育之径,达教育公平之目的。

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正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威胁,传承和保护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政府的重要的文化政策和教育政策。“蒲公英行动”通过搜集、开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并努力使之课程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达到了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教育行为,使得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观念和相关知识植根于儿童的心中,获得精神层面的保护与传承的效果。

第三,“蒲公英行动”所建立的信心和积累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修订以积极的影响,强化了其中传承优秀传统美术文化方面的意见。由“蒲公英行动”主要参与人员撰写的教育部“2+1”项目全国中小学教材《民间美术》也已经正式出版,开始在中小学发挥积极的作用。

“蒲公英行动”对美术学科的影响则更为具体:1.赢得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支持和参与。2.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师,形成了基本的骨干队伍。其中一些佼佼者甚至进入了当地的“教育十杰”,有的成为了特级教师。3.提高了农村和民族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创作了众多优秀美术作品。4.初步形成了开发乡土美术课程和进行有效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为农村和民族地区开展优质的美术教育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本。5.编辑和出版了一批乡土美术教材。6.赢得了媒体的关心和宣传。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在内的国内媒体和专业杂志都对此进行了热情的报道。

“蒲公英行动”传播的是爱心的种子、文化的种子、教育的种子、美术的种子,希望有更多的人关心它、呵护它,用自己的心灵之风将它吹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