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语汇整理到语言学习

2009-08-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云龙 我有话说
2008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语汇学专家温端政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小语典》。这部语典具有明确、新颖的理论支撑,照顾到了目前学界对于词、语特质的认识以及温端政先生对此的独到理解,并将其落实于语典编纂的整个过程。

今天的图书市场上所出版的语典数量庞大。其中,既有着眼于某种语类的“成语词

典”“歇后语词典”等工具书,也有侧重不同语类汇聚的“语典”“常用语词典”等工具书,它们并不都是很适合中小学生使用。中小学生的词语学习一般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试想,提供给学生的某个词语的近义或反义词语他并没有接触过,而只是在语典的刻板说解中遇到,他怎么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他对同其相近与相异之处又哪里会有源于语感的直观理解,以这种枯燥记忆的方式来学习的词语又能够让学生积累多少?学生对语汇的理解、区分、积累和词汇量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使用特定词语的语境,类似“近义、反义、结构”等知识,更多属于“死知识”的汇集,它们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然而这种提示所指向的是以语言分析为基础从而获取语言知识的“繁琐训练”,这在特别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新的课程理念看来,对于语汇能力的生成作用是有限的。

目前对于词典用户行为的研究支持这一看法。Herbst和Stein认为,学生应该学会预测可能的错误,以便判断何时需要查阅词典;与此同时,Horsfall也从另外的角度提出,知晓何时不用词典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何时查阅词典与何时不用词典,都体现出了读者对于词典所应具备功能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某些语汇知识在工具书中是必备的,而某些语汇知识则需要排除在外。以此看待《小语典》的编纂,可以认为它在顺应《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中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方面,做到了适当的内容选择和功能介入。提供语汇所包含的单字、单词和整个语条的释义(包括语源说解),配备例句,设置字形、读音等方面的简单提示,注明语类,构成了《小语典》的基本释义模式。上列微观设计中的不同层次,在很多同类语典中都有体现,但是,《小语典》所包括的设计层次,恰为多数语典设计层次的交集,它们是多数语文教育学者和语典编者所共同关注的语汇内容,属于基本释义模式的首要、关键之选。

理解单字、单词和整个语条的释义,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表述:“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课程标准》在提到理解词语意义这一目标时,对实现途径也有所考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上下文、语言环境”对于意义、色彩理解和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支撑作用被特别关注。其实,近年学习型词典的编纂实践也已经关注到了语境的这种支撑作用。但是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部分语目所处的上下文却无法使学生据其理解语义,譬如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中有这样一句,“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费心机”,其上下文并没有描述“他”“枉费心机”的语句,实际上“不必为此枉费心机”只是“教授”劝诫性的表达,因此单纯依据教材中的语句并不能理解“枉费心机”的意义。对应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材编写情况,《小语典》在提供语目所出现的语句例证时,特别注意到了例句需要显示语目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以使学生能够实现这些方面的自主探究学习。譬如“枉费心机”,《小语典》的自造例句为:“小李为了评职称时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就恶意地贬低和自己一起参评的同事,结果枉费心机,因违反评职称的纪律被取消了参评资格。”通过小李行为目的和结果的对比,读者自可推知“枉费心机”的“白白地耗费心思”这样的语义。

《小语典》所设置的字形、读音等方面的简单提示和语类说明,亦与中小学生的学习要求直接相关。正确地读、写词语,是独立识字能力和词语积累、运用的基本要求,在教师教学和各级各类测评(包括中考、高考)中都是反复出现的内容,相信学生会从中得益。而成语、歇后语等语类说明,一方面是考虑到这样一部收录多种语类的综合语典有细加区分的必要,另一方面,知晓某一语目的特定身份又属语汇积累的前提,它对于语目称说、选用和习得基本语文知识不可或缺。实际上,《课程标准》提出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阶段目标,已经作了明显的分类表述,而从学生语文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版本都将成语、歇后语等语类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编排。《小语典》同《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处理一致。

自2001年《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提高文化品位”的课程理念、目标,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从“语言建筑材料”这一层级来看,汉语语汇具备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语汇浩如烟海,大部分流传在群众口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吸收到了书面作品里”,那么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择多少语汇以适应中小学生继承“文化遗产”来“提高文化品位”的需求,《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的说明,它所提到的理念和“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这样的阶段目标,实际上都只是弹性的表述。温端政先生在编纂《小语典》的过程中,根据其设立的语料库,选出了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形式较为固定、通用范围较广、内容相对积极健康的3200余条成语、1600余条谚语和各1000余条的歇后语、惯用语。按照这样的标准选定的语汇,符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语文学习、与“语”相关的文化遗产的继承,都须与学生的语文实践、语文生活结合,而《小语典》所选定的这些高频语汇,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与语文教材对比可以注意到,其中出现的大多数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小语典》都有收录。不限于此,该书对学生在教材中接触不到而其日常生活中多见的一些语汇,也有所关注,譬如“不认账”“开眼界”常说,《现代汉语词典》未收,该书收录。

有相当数量的语条,其语义之外存在着复杂、丰富的语源背景,牵涉到许多历史、文化知识,与语义共同构筑起语条的文化内涵。譬如,《现代汉语词典》说“不考虑以后怎样,只做一次的交易”并未言明,而且“交易”也不准确,“一锤子买卖”并不限于“买卖商品”或“商业经营”,一般的事情似都可以,《小语典》“如作‘沙锅捣蒜,一锤子买卖’,则为歇后语”的提示,表明了为什么“一锤子”可以修饰“买卖”,“沙锅捣蒜”,一锤子就会将沙锅打破,只能捣一次蒜,这里的“一锤子买卖”转指“只能做一次的事”,而“买卖”在元明以来的文献中都有做“事情”讲的用例。温端政先生对此有着清楚的认识,他提到“汉语语汇的文化内涵是以简练的语言形式和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为其主要特征的”,因此《小语典》中特别注意到了语义之外语源背景的呈现,这为学生探究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和习得语条用法搭建了一个可操作性平台,使其将语条还原至丰富、生动的文化实践与积淀之中,从而深化对语汇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与此同时,诸如成语一样的语类尽管在语文教材中多见,但是如何确定某一语目的特定身份、它们有何特点、该当如何运用等语汇积累的前提知识,在语文教材中所述无多,这当然会影响与之相关的学生文化品位的提升。《小语典》在其“前言”部分相对系统地介绍了上述知识,于语汇积累和文化遗产的继承而言,实属必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