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楼梦》英译者霍克思去世

2009-09-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霍克思(1923-2009)

克思(中)与燕卜荪夫妇。北平,1947年。

霍克思与太太琼。北京,1951年。

霍克思翻译《石头记》期间的工作笔记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英国著名汉学家、红学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最受认可的英译者霍克思(David Hawkes)7月31日在牛津去世,享年86岁。

霍克思的葬礼8月14日举行。此前一周,其家人通过《泰晤士报》的分类广告栏刊发了出丧公告,而迟至8月26日,方有《卫报》约翰・基廷斯(John Gittings)撰写的整版讣闻刊出,其中包含大量生动的细节,令人感佩。

亲历新中国诞生

霍克思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者。1949年,他恰好身处北平,在北京大学做研究生。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霍克思也和中国同学们一起,出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庆祝人潮中,尽管“他们无法听懂毛泽东浓重的湖南口音”。

在开国大典上,霍克思所在的游行队列依次走过天安门城楼,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则答以“同志们万岁!”。霍克思记得,毛泽东认出了北大的学生,特地换了一种答语:“同学们万岁!”这或许说明毛泽东与北大的渊源,但也有可能是学生们听错了。

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从1948年持续到1951年,并彻底改变了霍克思的人生。

将他招至北大的人,是当时在此任教的英国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燕卜荪(William Empson)。某日,在北大校长胡适的办公室,燕教授发现了几封无人阅读的英国来信。信是霍克思写的,他自述无论如何也要继续其汉学研究,所以不等回复,便已启程前往香港。

据《卫报》的叙述,胡校长向来自夸从不为处理信函而分心,所以燕卜荪马上采取行动,说服北大接纳了霍克思。“那是1948年,蒋之失败统治的最后一年,共产党人的革命即将成功。”北大校园尚在城内,霍克思在古老的胡同找到了栖身的旅店。解放军很快包围了北平城,水电供应紧张起来。霍克思也得自行到学生们打的井中提水度日。停电的时候,他们便将桌子搬到走廊,玩牌或讲故事――对一个英国学生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语言练习。

据邓中良2006年9月27日在《中华读书报》所刊《燕卜荪与中国》一文,燕教授夫妇也参加了开国大典的庆祝游行。

霍克思的未婚妻琼此后来到北京。在向警方做了许多解释之后,两人终于获准结婚。妻子怀孕时,朝鲜战争爆发,夫妇俩“被非常强烈地建议”回国。燕卜荪则于次年返英。

毕十年于一译

大卫・霍克思于1923年7月6日生于伦敦,先在牛津大学研读古典文学,中途被招募学习“军事日语”,并表现出在东方语言方面的天赋,很快留任为讲师,主讲日军情报分析与密码破解。1945年,他回到牛津,转系学汉语。彼时牛津的中国文学课仅一师一徒。徒是霍克思,师是前传教士修中诚(ER Hughes)。后者建议牛津设立中国文学学位,但为此,按照霍克思的说法,修教授必须要“让汉语尽可能地看似与拉丁语和希腊语一样”,因此,其课程设置便局限于孔子及其他古典文本。

及至1951年,霍克思从中国返回牛津任教,教授已经换作另一位前传教士德效骞(Homer Dubs),霍与其中国同事吴世昌一起,开设了相对现代的中文课。到20世纪50年代末,牛津本科生的学习内容已经纳入了明清小说和鲁迅,通过这些课程,霍克思向英国学生展现了古代典籍中难以发现的活力与人性。霍克思讣闻的作者约翰・基廷斯也在这些学生中间,在吴世昌的指导和字典的帮助下,他们啃读了《红楼梦》的前五回。吴世昌当时已是公认的红学家,而霍克思在北京期间,也已为《红楼梦》着迷,两人成了终生好友。

正是在牛津期间,吴世昌以英文写出了此生最著名的红学专著《红楼探源》,1962年,他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86年去世。

1959年,霍克思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权威的《楚辞》专著。同年,他接替德效骞出任牛津中国文学教授。在吴世昌的鼓励下,霍克思开始着手翻译《红楼梦》。1970年与企鹅经典文库接触之后,他迫不及待地投身于这项浩大的工程,结果很快就不得不把翻译《红楼梦》当成了全职工作,并为此辞去了牛津教席。

此后十余年,他在万灵学院同事们的帮助下,译出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分别于1973、1977和1980年由企鹅经典文库以《石头记》为名,分三卷出版,后40回则由他的汉学家女婿闵福德(John Minford)再分两卷译完。

《红楼梦》成,梦亦成,霍克思随即告老,迁居威尔士,继续为企鹅修订其《楚辞》论著,闲来生出对园艺、山羊、威尔士语和宗教史的兴趣。他后来还以诗体译出了尚仲贤的元杂剧《洞庭湖柳毅传书》,以《柳毅与龙公主》(Liu Yi and the Dragon Princess)之名出版。

基廷斯认为:“霍克思将以其译著《红楼梦》青史留名,这不仅因为他是中国之外最著名的红学家,也由于其灵感与技艺,将原作的真实与诗意双双转现。此时,他已远远跨出了中国一地,以自身印证了他对阿瑟・魏理(Arthur Waley)的评价。”魏理乃中国古诗英译先驱和声誉极高的英文版《西游记》――《猴儿》(Monkey)的译者,1966年去世前是其密友。霍克思说的是:“(魏理)不仅属于东方学的世界,亦属于文学的世界。”

霍克思身后遗下太太琼、三个女儿蕾切尔、薇雷蒂和卡洛琳,以及儿子乔纳森。

霍克思再未回过中国。他终生思念北平――那个已消失很久的老城。“我会梦游北京,一如50年前。”他在1998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随后,他一个名字又一个名字,说起了那些不断在梦中复现的街道、城门,以及尘土飞扬的胡同。

注:约翰・基廷斯为《卫报》供职20年,专事中国报道,并出版有关于当代中国事务的多部专著。从前述讣闻行文看,他似乎是霍克思的学生。我没有找到更明确的证据,但手头有其新著《变化中的中国面貌:从毛泽东到市场》。在书前的致谢辞中,基廷斯感谢了牛津大学老师们。此外,他还向这一生中最大的恩人再次道谢――“中国人民万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