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真情•知音•境界

2009-09-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芳民 我有话说
《学林清话》,傅璇琮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38.00元

《学林清话》是傅璇琮先生为学界友人的学术著作所作序文的辑集,收录了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8年初20多年间的序文73篇。在“自序

”中,作者曾云其作序,一是抒“淡如水”的友情,二是叙“切于学”的旨趣。

“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过“淡如水”并不意味着感情的淡薄。作者在“抒友情”时,总是灌注着一种诚挚的真情。书中有两篇序文曾叙及其与吴汝煜等先生的学术交谊,其中在为《全唐诗人名考》作序时,吴先生已因患重病而住院,因此作者在序文末尾深情地回顾了他们一段难忘的学术交往后云:“他在徐州,我在北京,除了几次参加学术会议,很少见面……但书信是不断的,他给我的信总是那么谦逊、周详。现在他积劳成疾,以后要编写著作恐怕是很困难了,什么时候我又能为汝煜同志的新著作我所能作的一篇小序呢?默诵‘我求良友,实觏怀人’,我实已难以为言。”读到这样的文字,想来读者是不难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情怀的。

作为给同道学人学术著作的序文,切磋学问是作者极用心力处,这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切于学”的旨趣。在好几篇序中,作者都曾引到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一段话:“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序文中对所序著作的价值、意义做出精到的揭示,客观公正地指出其欠缺与不足,不仅是作序者学术良知的体现,同时对真正热爱学术的读者来说,也都会因此而获得一种遇知音般的欣悦。作者曾多次说他有一个习惯,“为友人作序,虽然不过一二千、二三千字,但总要翻阅全书,有时不止看一遍。”正因为如此,他的序言,总使人感到准确精辟。

作者的序文所述不仅限于著者知音的层面,他常常超越著者作品本身,从整个学术研究的范式、视野、方法等角度,揭示某些著作所具有的开拓、创新意义,并通过推奖与引导,来推动整个学术研究的更新、发展与进步。熟悉傅璇琮的人都知道,他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等著作,曾产生了引领学术风气的作用,尤其是他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体现的严谨扎实的考证与开阔的学术视野相结合的学风,成为新时期学术风气转变的开端。但除了专门著作,作者近20多年来还常常就学术研究的布局、结构、方法、范式等,以论文的形式在不同时期做出及时的设计与推引,从而引导学术研究朝着健康的方向推进。从这个层面来讲,“知音”的含义实际上已具有整个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大知音的意义,而且,作者还因为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大知音而常常为整个古典文学的研究进行富有战略性的学术规划。收于本书中的一些序文,常常显示出他这种“大知音”与规划设计师的睿智。细心的读者读过此书后,定会对此有真切的感受的。

无论是从抒“淡如水”的友情还是述“切于学”的旨趣看,这本书其实都达到了一种境界,一种真情与真知相交融的境界。如果说前者是作者品德的呈现,那么后者则是作者作为学者的学识的体现。不过围绕这两点,在“境界”这个层面上,还有一点是值得揭橥的,那就是作者的宽厚以及奖掖后进如恐不及的美德。书中序文中所涉及的著作,并非全都完美无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作者并没有对一些不足之处有意规避,而是本着对作者、对学术负责的精神,以长者的宽厚,取商榷的态度,向著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绝无一点骄人的盛气。至于作者的谦逊,更是常常映现于序文之中的。

傅璇琮对于学术上有创见、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的奖掖之勤,会使人感受到他的博大胸襟。这些都是书的《自序》所述的意旨之外而又流漾于文字之中能够为读者所感受到的文外之意趣。此外,细心的读者也一定会发现,书中的序文是按写作年月的先后排列的,透过书中文字,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的人品与学问,也可以从中透视近30年来中国内地学术界所经历的学术观念、思想、方法、范式的演进过程与学术研究视野不断开拓发展的历史。从这个层面上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近30年学术演变的“史”的特征。若干年后,人们从中将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对学人的友情、学术见识与人格风范,而且藉此也可以追寻学术发展的轨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