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科学传播机制面临转型

2009-10-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发俊 王洪波 我有话说
本报讯 “第二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上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40余位专家学者就我国科学传播的现状及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研讨。专家们认为,国内科学传播和科普工作近年来有很多新的发展,但也存在专业人才不足、公众参与不够等诸多问题;我国科学传播体制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并亟需加快步伐。

中国科普研究所郑念认为,我国科学传播机制已从过去单纯的以计划体制为主的供给推动型,逐渐转变为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供给和需求共同推动,以需求为导向、政府大力资助、社团组织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双向互动为特点的新机制。他认为,目前我国科学出版工作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传播主体未能积极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方式行政化倾向较强;投融资渠道单一;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机制转型中予以解决。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在会上报告了他们对北京市科普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他们认为,目前科普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科普范畴不清;公众参与不够;能力建设重硬轻软,重物轻人;科普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等。他们建议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普资源交流中心,实现科普资源更大程度的共享。

关于科学传播理念的探讨是这次会议的另一个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孟强力主调和科学与民主间的张力,构建一种让公众批判性地参与科学技术实践的空间。清华大学刘兵教授提倡借鉴和引入人类学的理论、观念和方法进行科学传播研究,从而突破从传播学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出发研究科学传播的传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介绍了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话题+科学”的传播模式,即凝练话题、制造话题,引起受众兴趣,在话题中承载科学,通过话题吸引读者,这一模式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