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军史作品的多重意义

2009-10-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我有话说
我最近读的一些书,主要是军史类文学作品。如王波的《毛泽东出兵山西》(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王树增的《解放战争》(《当代》2009年第四期、第五期)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让我上瘾,一是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传奇军史,能够引人入胜;二是这些作品由军史入手又超越军史本身,具有多重意义。

我关注王波、王树

增的写作,已有多年。以前看过王波的《毛泽东的艰难抉择》和王树增的《长征》,都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战略战术看王波,战役战争看王树增。这些看法,都是阅读印象的集中概括。

这次,先看王波的《毛泽东出兵山西》,后看王树增的《解放战争》。前者写抗战前后的毛泽东与党中央战略运筹,后者写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主题彼此递进,内容相互衔接,正好构成了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辉煌历史的全程回顾。

在举国欢庆建国60年之际,正好在读王树增的《解放战争》,间或再看看《解放》等电视剧,相互比照,收获良多。

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作品已有不少,但王树增的《解放战争》无可替代。这部作品将恢宏的结构与精密的细节结合起来,以全景视野与灵动变焦兼顾的手法,把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以交叉叙述的方式,作了最为充分,又最为生动的描绘,不仅经由国共双方高层的战略博弈,在宏观上把战役的缘起、战役的变化等描写得有板有眼,具体而微,而且把战役与战斗之中处于不同地位的指挥员、战斗员的各自表现,也描写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我比较感兴味的,还有作品中那些由小细节、小插曲透露出来的特殊意味。如描述鲁西南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撤退临沂时,作者写道:“在蜿蜒不断的大军的两侧、身后,甚至是前面,由贫苦农名组成的几十万随军人流浩浩荡荡地向前滚动,他们推着独轮车,挑着扁担,或者是用自己的肩膀,把部队作战需要的多达亿万斤的粮草、弹药和物资全部承载起来,部队前进一步,他们跟随前进一步。”如记述美国记者平托在淮海战役期间,遇到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相互闲聊之中,这个战士竟然说出了令平托震惊的话:“等全国解放了,再过二十年,我们也将会有自己的自助餐厅。”如果说前边一个情节,由解放军与老百姓的亲如一家,同为一体,揭示了解放军必胜的深刻根源的话,那么,后一个细节则由一个普通战士的坚定自信与美好想象,表达了孕育于民众之中的对于革命的高远理想。

因此,阅读这样的军史作品,不只可以了解战役与战争,它还能让我们重温历史尤其是军史,认知国情与民情,反思当下与现实,因而具有着多重的启示与意义。

  (本报记者陈菁霞采访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