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杨晓敏与当代小小说

2009-11-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丁临一 我有话说
杨晓敏是我国文学编辑出版界的一位奇才。自1992年担任《小小说选刊》和《百花园》的主编以来,杨晓敏和他的编辑同仁们精心策划,勇于开拓,以发现和扩大作者队伍、鼓励推动创作发展繁荣为基石,很快便使得当时前景并不明朗的小小说事业风生水起,名家名作迭出,一时间蔚为大观。在上世纪90年代文学行情相对低迷的社会环
境下,《小小说选刊》逆势而上,发行量急剧增加,一度曾经达到月发行六十余万册的令人惊讶的额度。而作为当代小小说创作与小小说事业的最重要的组织者与倡导者,杨晓敏对于小小说多年的苦心经营成果集中体现在《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河南文艺出版社)一书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讨。

在《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一书中,首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杨晓敏倡导经营小小说事业的理性思考。在《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小小说文体与刊物定位》等文章中,杨晓敏着眼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全局,精辟地分析了小小说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这三种五四以来就天经地义般占据着小说领地的文体的不同,从时代发展、读者需求等多角度指出了小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体进入当代文学小说领域的必然性。把“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单纯通脱)、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微言大义)”作为小小说独立存在并必将异军突起的依据,可以说是杨晓敏慧眼独具的观察与发现。在经营策略上,杨晓敏与他的编辑同仁们并不急于在文体的命名即到底是称小小说还是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等等上面争执,也不在意文学界出版界一些人习惯性地以为小小说“文单力薄”、“文微言轻”,只是集中精力采取办笔会、征文、优秀作品评奖等多种形式,不遗余力地促进佳作问世,名家投入,队伍扩充,推动小小说创作的繁荣发展。到了小小说创作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遍地开花,小小说作者成百上千地涌现之时,杨晓敏开始从理论上强调小小说的质量要求,强调精品意识,强调小小说易写难工,因此必须有独立的文体意识与尊严,有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审美形态、结构特征。《小小说选刊》坚持以名家名作为引导,多次关于小小说创作的理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全国性的小小说“金麻雀奖”评奖的问世,吸引了一批文学评论家和文学理论研究专家的介入,凝聚了全国范围的甚至包括世界华文创作领域的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激情与自信。我们高度评价杨晓敏在当代小小说事业领域的领军作用,也应该高度肯定杨晓敏在小小说创作领域的理论建树。

在《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一书中占据主要篇幅的,是杨晓敏为四十余位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撰写的短评文字。也许是焦虑于小小说研究与评论相对创作的滞后局面一时间无法根本改变,杨晓敏不惜越庖代厨,以刊物主编的身份亲自操刀,撰写小小说作家作品评论。从批评方法上看,杨晓敏的短评文字倾向于欣赏式的批评,它并不注重理论的归纳与铺陈,而是单刀直入,直接抓住作家最主要的思想艺术特色,直接点出作品的独到之处及其感染力的核心奥秘。阅读这样的批评文字,常常是一种愉快的艺术享受。杨晓敏以他过人的艺术直觉,极简洁地复述故事,极传神地点化人物,尤其善于抓住作品的“眼睛”,剖析作家的匠心所在,并举一反三地传递小小说创作的要素和规律。对于被评论的小小说作家来说,杨晓敏的文字会有一种搔着了痒处的心领神会意气相通的快乐;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杨晓敏的短评既是富于亲和力的作品导读,也是极具智慧眼光的思想艺术的滋养。从文学评论写作的角度看,从写作者的刊物主编身份角度看,这样的短评实在并不好写。因为在有限的文字篇幅里,它需要动情也需要冷静,需要直觉也需要理性,需要直言也需要探讨,需要体现与作家适度的亲近感也需要保持足够的公正公允。毫无疑问,在杨晓敏的短评文字中,洋溢着作者对于当代小小说作家作品深情的爱与知。通过这样的评说交流,杨晓敏水到渠成地成为当代大多数优秀的、包括了老中青三代的小小说作家的知音与诤友。不妨可以说,杨晓敏的印象式批评、欣赏式批评,在当代小小说研究批评领域也是独此一家,它对于小小说作家和小小说创作的影响力与作用,非一般的文学评论家可以比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