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超越视觉――摄影书的阅读体验

2009-11-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绿茶(《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 我有话说
本文标题来自新近出版的美国《国家地理》典藏图片集《超越视觉》,像我这样一位对摄影比较白痴的人,阅读摄影大师们的作品是一种“超越视觉”的阅读体验。

不久前在北京798尤伦斯听摄影家刘香成的讲座。刘的大

名早就听说,以前对他的摄影作品了解不多,但看到投影机上放出“三位甘肃青年”和“毛主席像下的滑冰学生”这两张照片,心里顿时明白,大师的作品其实早就在我们心中,这两张照片原来早就在不同时候不同场合见过,只不过当时并不知道作者何许人也。

刘先生很低调,不很擅长讲话,只有讲起自己的作品以及摄影之路时才显得滔滔不绝,这些经历早已融入他的内心,和他的艺术一样在心底酝酿着,就像那天他说到的一个关键词――潜伏。他说,当自己用镜头记录下滑冰的学生从毛主席像下过这个瞬间时,实际上,这样的准备已经潜伏在他心里很久。所以,当我们看到这幅照片时,会被一种视觉的瞬间所震撼。

他的摄影作品集最近才第一次和中国内地读者见面,这就是《中国:1976-1983》。

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刘香成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身份来到中国,直到1984年才离开。这段时期非常特殊,中国从“文革”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开始进入复兴之路,一切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在这个转型期,刘香成用他的镜头捕捉那些平凡人物最日常的姿态,聊天、接吻、休息、群情振奋、集体狂欢……这些在今天看来很平常,但在当时很新鲜的画面,被刘香成真实地记录下来,这些独一无二的画面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特殊年代,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视觉”的历史影像。

和刘香成的西方记者视野不同,同样从事纪实摄影的摄影家王文澜则有自己的角度,他不久前出版的《王文澜:家国细节》(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则从“民间立场”切入,记录普通中国老百姓在“春去秋又来”的日子里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生存模式,这些影像真实记录了中国近60年来,民间生活的变化以及老百姓的喜怒悲欢,翻看这些照片,不免被这样的真实感所感动,原来中国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样的爱恨交加,没有一张照片不让人动容。逝去的时代不可重现,但历史的痕迹可以还原。这本摄影集可以说是近期看到最好的民间生活纪实作品。

纪实摄影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但《超越视觉:美国〈国家地理〉典藏图片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潘洋等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这本摄影集上的照片,却带给人另一种感觉的震撼,这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典藏图片集甄选了自19世纪末直至21世纪初期间这份杂志最精彩的照片450幅,涉及人类文明、野生动物、科技成就、自然风光等等,这些很《国家地理》风格的照片,什么时候看,都具备其“超越视觉”的力量,对我这样的摄影盲来说,只能望书兴叹,这样的照片要怎么样才能照出来?不可否认,它对我们的视觉是有很强的冲击力的,就像我们总愿意买票进电影院看大片一样,要的就是这样的体验。

最后推荐一本台湾摄影家柯锡杰的《心的视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和一套由知名摄影评论家顾铮编选的“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柯氏可谓是成功的摄影家,他在纽约开个人工作室,摄影作品在Hammer Gallery等重量级艺廊展出,但这本书中,他讲述的是自己从事摄影50年来对摄影美学的认识和理解,对从事摄影的人来讲,这样的美学理解一定能让人产生很多共鸣的。而“大师传记”这套书目前出版的3本分别是《安塞尔・亚当斯》、《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和《沃克・埃文斯》,搞摄影的人心里都清楚,这三位大师对于摄影意味着什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