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顾随先生教书育人感动海内外学者

2009-1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初冬的寒风中吹来了一股清新纯正的学术暖风,11月7日,中华诗词(BVI)研究院在京举办了以“缅怀恩师品德,传承文化精髓”为主题的顾随诗词研讨会,并提出顾随现象值得中国教育界思考的话题。这是一场两岸三地及海外著名学者齐聚的盛会。

顾随先生是20世纪出色罕见的国学

大师,超群轶伦的文学巨匠,三尺杏坛的一代宗师。顾随先生古今中外,文史禅理,兼容博采,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和治学风格,常常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研讨会上,众位弟子缅怀了恩师的学问道德,更提倡现代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向顾随先生学习,把毕生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传承文化。

叶嘉莹说,在海外漂泊了几十年,最怀念给她启蒙的伯父和在诗歌的心灵感发上给予她很大启发的老师顾随。她说,自己除了在正式的大学诗选课程以外,追随顾随在北京的各大学听课,所以听老师的讲课门类最多,听讲的时间也最久。“我那个时候就想,老师的讲课内容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一份文化上的遗产。我当时从北京结婚以后到南方,在1948年的冬天辗转来到台湾,第二年就遭遇到白色恐怖,经过患难困苦的生活,但是当年我听讲的那些笔记,我一直都是随身携带。我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想把老师的作品能够搜集、整理。叶嘉莹表示,师生之间的感情,比血肉的亲情更加密切,因为文字的姻缘超过了骨肉,因为骨肉只是肉体上的传承,而文字的因缘是精神上的传承。“我们的老师不是死板的,只是知识的说教,在他讲授诗词的时候,是真的把古人的生命、一种感动传达在我们心里边,是使他生生不已的。所以我们受过老师教诲的人,对诗词都有一份热爱,这也是我80多岁了还热衷于讲学的原因,我相信诗歌中真的有生命,而老师教诗最大的成就就是他给我们的不是知识,是诗歌里边的生命,这一点是最为宝贵的。”叶嘉莹说,缅怀老师的同时,更希望在我们国家能够使诗歌的兴发、感动的生命继续传承下去,使我们文学诗歌的生命能够生生不已。

杨敏如回忆自己当初上顾随的课“就跟着迷了一样”。“顾先生讲课有时候就像王国维一样,进了无我之境,怎么是无我之境?就是讲着讲着,就迷醉在作品里了,学生一听,也都迷醉在作品里头。顾先生的课,40个人满了不说,那些外系的学生都到别处找一个椅子来,把边上都坐满了,这是聪明的。再慢一点的人,就没有地方搁了,就搁在过道上。那门永远是开着的,不能关。”杨敏如指出,现在的教书常常只是把书本上的东西拿来教给学生,这是远远不够的。“顾先生教了我,我学到先生怎么样做教师,如何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品格、学识、修养都献给学生。这就是我的志向,我一辈子的志向。”

在会上,原北京联合大学干部、顾随的学生张恩芑带来了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一幅书法作品,并且表达了他和欧阳先生共同的愿望,希望建立顾随纪念馆,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对顾随先生的研究。

终其一生,顾随先生教书育人,率性创作,在当时的文坛、教坛独树一帜;身后,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逸文佚作陆续经弟子、家人搜集整理出版,复为更多后学学习景仰。名师出高徒,先生的许多弟子早已成为名满海内外,扛鼎中国文化研究的栋梁,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加拿大皇家终身成就奖教授叶嘉莹、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主席、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虽不是学生而是仰慕者)、内地著名学者杨敏如、郭预衡、张清华等。有人评论说,作为教师的顾随是中国教育的最高境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