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具一格的《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

2009-11-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怀义 我有话说

朱志荣教授《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在2002年出版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之后,在中国美学断代史研究方面的又一力作。书中将中国美学的源头和发展放到社会生活、宗教活动和器物、歌舞、

建筑、服饰等艺术变迁的大背景中去理解,透过社会、宗教和文化背景,考察审美意识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剖析特定时代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思想的形成机制与条件,从而形成了多种艺术形式互相结合和补充的系统性、多层次的研究格局,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采。

首先,该书以审美意识为核心,将审美意识与审美思想相统一。以往的美学史写作大都从周代开始,这种写作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周以前的夏代和商代乃至更为久远的各种艺术形式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意识。这种写作方式虽对上古文献持审慎态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斩断了中国美学思想形成的源头。为此,该书在仔细考察上古出土文献和文物的基础上,从上古的器物、文字、雕刻等艺术形式入手,探索先民生产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发掘其原始、质朴的审美意识及其历史变迁,以探求古人审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系统的审美思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多层次、系统化的研究格局。在将审美意识与审美思想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的指导下,该书形成了将具体审美意识研究和美学思想研究两者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将器物、书法、文学艺术作品等艺术形式的具体分析放在重要位置,从中发掘中华民族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脉络,使中国美学史研究变得具体生动,富有生命力。以往的美学史研究大多是美学思想史研究,中华民族的各种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被忽略了,即中国美学好像是外在于主体现实生活和生命体验的一种思想体系。书中在掌握大量出土文物资料的基础上,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探讨了这些艺术形式与华夏先民日常生活之间的深层次结构关系,从华夏先民的生活实际出发,来分析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和规律,读起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既富有理趣,又充满了生活气息。

第三是以主体视野为核心的精神意蕴。书中通过对夏商周时代各种艺术形式的分析,概括了华夏先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发现了中国上古社会的建筑设计、器物造型、乐舞演奏以及神话传说中所蕴含的早期先民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审美主体意识,主体的价值开始在政治、宗教和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往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普遍认为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夏代和商代,人的主体意识还处于神权的笼罩之下,神权高于人权。在这种研究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美学思想中的诗性智慧和辩证特征没有受到重视,主体在中国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作用也被忽视了。实际上,在夏商周时代,华夏先民以积极主动的热情,创造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又从这些艺术作品中诱发出创造的灵感,强化着审美形式对主体情意的表现力和艺术装饰功能,从而使中国早期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形成了这一时期艺术作品圆融综合的审美特点。该书对夏商周时期审美意识中所蕴含的主体精神的发掘和整理对于认识中国美学的诗性传统及其在当代美学中的价值和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一书借助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对各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并加以概括、总结,发掘其中蕴藏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规律,同时又从理论文献中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古人的审美思想及其内涵,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达到描述与概括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统一,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思想意蕴等方面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不仅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时间界域,开拓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而且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使中华民族早期的各种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潜力,对中华民族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后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方法论的价值。

(《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朱志荣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43.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