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70后写作”的三个特点

2009-12-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我有话说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青年作家,大致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这时的中国文坛,面临着市场化的兴盛、新媒体的兴起等构成的冲击,而在文学写作领域,在刚刚露头的“70年代人”前面,有前几代作家已经形成的权威地位和广泛影响,而在他们的后面,又有以“80后”为主的青春写手协同市场炒作构成的强势追逼,这使
他们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巨大压力。但“70年代人”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他们在夹缝中寻求生机,在压力中默默进取,以自身的努力在当代文坛上占据了地位,并逐渐显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来。

“70年代写作”是一个异常丰繁的创作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卓具个性的,但从他们表现出来的个性中,我们还是能找到一些相似的地方,从而也有可能对他们的共同性特点作出一些评估。

一是看取生活时带有平民色彩的个人化视角。在他们普遍走向个人化的艺术视角中,那种平民的色彩和市民的意味也相当明显。被他们写入作品的描写对象,常常很难确定其身份,有时是求学者,有时是小文人,有时是都市白领,有时是无业游民。这样一些新的社会角色大量进入作品,使得他们笔下的生活充满了流动性、鲜活性,乃至市民性、民间性。我觉得这种平民色彩的个人化视角,在满含个性体验的同时,给文学带来了时代与社会的新生面,以及他们对这种新生面的新观察、新感知。

二是由清醒与怀疑的多重因素混合而成的冷峻叙事。在“70后”作家那里,生活不仅是不浪漫的,而且是不规整的。他们更多地相信自己所经验的生活、所产生的疑惑,因而,一般不盲目地歌颂什么,不抽象地畅想什么,只是冷峻异常地描写他们看到的和感到的。因此,他们所描绘的生活现状之无奈,常常真实得让人尴尬;他们所表现的人物心境之无告,常常真切得让人惊异。像丁天、冯唐的“成长”题旨小说,戴来、盛可以的“都市闲人”小说,都在描写别样的生活和别样的人物方面,具有一种如“外科医生”做外科手术一样的冷峻和不露声色。这样的写作,即使从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来看,也当属于严谨、严苛的一派,显然在直面现实的文学表现上更为清醒,也更为冷静。少了“宏大”,但添了“冷峻”,这是“70年代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所在。

第三,把游戏性的因素带入文学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给文学减负增趣的作用。在“70年代写作”中,游戏性已成为一个普遍性因素。他们重“意思”,更甚于重“意义”;“好玩”、“有趣”既是他们生活中的口头禅,也是他们写作时的出发点。在这种写作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超越了“庄严”的方式、但依然有效又有力的文学旨趣,它扩展了文学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增进了写作的可能性与多样性。

(舒晋瑜采访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