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兰阁的戏剧狂想曲

2009-12-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过士行 我有话说

张兰阁的《戏剧范型》似乎是第一部对话剧艺术作系统分类研究的书。书中讨论了20世纪最有影响的12种戏剧范型,涉及到几百部戏剧经典和戏剧大家,内容从中外戏剧史到戏剧诗学到表导演美学,这是一部具有通史和工具书特点

的书。

张兰阁跟我谈起要写这部书的具体时间我记不清了,大概有七八年了吧。那是一个下午,他从北大赶回来见我,我俩在礼士路地铁口交谈了很久。街上是滚滚的下班洪流,人人来去匆匆。我说去喝一杯,他好像很心疼时间的样子,我就知道他已经掉在这部大书里了。

说老实话,我并不认为他能完成这部巨著,因为涉及的面太广。他所谈的剧本又一定要阅读多遍才能说话,这在当下实属不易。当下连搞评论的都不读剧本,一般剧本的解读都是凭资料索引,搞来搞去就是一部资料汇编。他则不同,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而且一下子要阅读上千部剧作,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这样就发现了分类上的问题,发现了范型与范式,而因此也就扩大了研究领域和工作量。他当时好像已经阅读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准备慢慢梳理。谈话间他旁若无人,只管自说自话,我知道他的神经中枢已经在兴奋和抑制上失去平衡,就劝他注意休息,这部书应看做一生的工程,着急不得。顺便问他为何去北大访学,他告我对后现代艺术这一部分的理论还不很清楚,已经入了王岳川教授门下进修。我不由暗暗佩服他的决心。

几年后他的精神更加恍惚,身体也显得更衰弱。可是终于有一天,一部上百万字的书稿放在了我的面前,把我吓了一跳。连夜捧读,震撼得不得了。这是一部戏剧理论的狂想曲,可谓首开范型研究之先河,虽然是一家之言,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大气磅礴。等到成书,他删节了不少,精炼了很多,但却少了些许初稿的那种挥洒,想象力,并且在分类上也有可商榷之处。我不大懂,是不是理论书一定要这样处理。不过瑕不掩瑜,这部书对我这样重写作轻理论的人来说还是多了一份宝贵的参照物,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阅读那么多的文本,也无法系统地搜集那么详细的信息,他这里又是实例又是史料和解析,句句不离创作本体,对于一个戏剧实干家,他这是一份带等高线的作战地图啊!

范型上的分类是张兰阁的一大贡献,范型比主义分类更科学。以主义分类,比较粗疏,是以思想为基础,而范型是以艺术特征为主。主义划分很容易意识形态化,进而分出革命与反动就更是庸人自扰了。另,多元化是话剧发展的一个当代趋势,范型研究则是对这个趋势最恰当的回应。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多样的个性,需要不同的阐释和评价标准,12种范型有12种诗学体系,说明在戏剧的范型化时代,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梅耶荷德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部书的研究方法也很值得一说。我们知道很多疑难外科手术由于手术器械的进步而变得容易起来,理论工具的完善也使得对文本的分析更加准确,而张兰阁正是在戏剧理论界最早使用现代理论的研究者。在多年对经典的阅读交流中我发现,多么疑难的文本他都能找到恰当的解读工具。他的解读不是学院式的专攻,他从不固守一种方法,一切从文本阅读感受出发,什么方法能把他的感受挖掘体现出来,他就使用什么,而不管此前是否有人那样用过。前苏联的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就是最早被他引入戏剧批评的。那时人们对巴赫金还很陌生,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标榜为狂欢。

张兰阁作这样一个大的工程是挣不着钱的,花费数年心血而得不到报酬,这在今天几乎就是傻子的狂欢。但是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每天清谈辩论也是没有钱的,他们留下了那么多光辉灿烂的思想财富;而在湛蓝的爱琴海边度过的那些时光也一定是幸福又令人神往的。因为生存困境,张兰阁曾经下海经商,但他没有忘记文人本色,而是一旦摆脱贫困立即上岸搞起自己喜欢的研究,这是一个知进退的当代贤人。他留给当代的是一部有独特视角的戏剧理论著作,总有一天人们会意识到他的价值,特别是那些真正搞戏的人,一定会对他充满感激之情。

  《戏剧范型》,全三册,张兰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10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