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爱回响

2009-1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曦 我有话说
2008年12月3日至8日,台湾红十字组织负责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客座教授、台湾著名律师陈长文先生,率台湾红十字组织一行十几人,一路风尘仆仆,赶赴四川地震灾区。我十分关注陈先生的这次行动。从在台湾筹资近四亿元人
民币,到与中国红十字组织负责人在震中汶川映秀镇正式签署协议,支持44所中小学、43个卫生所和一个灾区康复中心的建设;从深入高原藏寨、羌寨嘘寒问暖,到捐赠两千四百多条棉被;从与灾区学生相拥交谈,到向中国内地残联负责人赠送自己的书信集《天堂从不曾撤守》一书,我一次次为陈先生的大爱情怀所感动。

这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来陈先生第二次到灾区。第一次,是在5月20日,陈先生冒着余震的危险,率领台湾红十字组织医疗队一行37人前往德阳市开展医疗救治。他在抵达四川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自内心的一番话“我们是带着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的爱心而来,我们将尽快到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先生生于福建省,两岸血浓于水的感情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间。作为台湾海基会首任秘书长、辜振甫先生生前的得力助手,陈先生曾代表台湾红十字组织签署了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之间的金门协议,为两岸融冰作出了重大贡献。1991年8月“闽狮渔事件”中,也是他多方奔走,积极促成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与中新社记者郭伟峰顺利赴台采访,开启了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历史一页。

他自担任台湾红十字组织负责人后,尽管职务不同,对两岸的关心和爱意,却始终不渝。2008年9月21日台湾《联合报》大陆新闻版、9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均以《两岸融冰微细的一线香》为题,刊登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先生的大爱之心。写信的是大陆普通百姓小梅,她在信中讲述了家人从开始希望将老死台南的叔公骨灰接回中国内地到最终决定长存台湾的过程。小梅这封信所寄之人,就是陈先生。小梅在信里感谢陈律师一次次给予的帮助,使她对台湾之行的顾虑得以释怀,让他们家族的历史情伤得到抚慰。这也让许多读者高兴地看到,两岸关系奠基就在这处处可见的善意里,在这看来是微小的、点滴的、却发自人心的纯朴爱意里。

我与陈先生相识于2006年。那年春天的一个深夜,浙江大学法学院孙笑侠常务副院长给我打来电话,告知经陈先生介绍,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的发起者尹衍梁先生有可能和浙大法学院进行深度合作。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我和陈先生开始了频繁的热线联系。同年9月26日,在丹桂飘香的之江校区,四个月中已来浙江大学三次的陈先生,陪同尹先生和法学院的同行们签署了捐资亿元人民币建设“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协定。陈先生深情地说,法治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条件,法治要成功,法律教育是最重要的,学校是最重要的。“法学要培养有公义心的人。”他殷切希望浙大光华法学院要以“建国际一流水平法学院”,培养“具有法律专业典范、追求社会公义”的一流法律人为奋斗目标。

“能接受挫折的洗礼,才能真正地赢得人生。”陈先生在人生道路上曾流过铭心刻骨的眼泪。三次大的磨难,至今成了他最为珍贵的人生礼物。父母天人永隔之痛,使他成为一名热爱和平的仁人志士。他大量投书,批评美国攻打伊拉克是“敲响联合国架构下所建筑的国际法秩序的警钟”,呼吁台湾走出军备竞赛的无底洞。儿子的残障,让他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多年来积极投入人道服务、国际援助任务。面对个别员工背叛、几近破产的遭遇,他对人的信心从未动摇。几经拼搏,终于使理律事务所重新站了起来,如今,理律事务所已连续四届获得台湾最佳法律事务所的荣耀,稳坐台湾最大法律事务所的宝座。

在台湾,陈先生的口才被新闻界形容是“辩才无碍”,其硬汉的口吻与风格,是他给人一贯的印象,但在如山般的外表下,却是对生命火般的热情和水似的柔情。今年暑期我到台湾考察,陈先生将他的书信选《天堂从不曾撤守》赠我。读着他饱含深情地写给身心障碍的儿子、梦想成功的大学毕业生等的一封封信,静静地聆听这位长期投身法制建设、真诚关心弱势群体的“一些怀念、一些感慨、一些期待、一些痛悔、一些经验、一些信念”,我与众多的读者一样强烈地感受到了那憾动人心的大爱回响。

陈先生以信为书,以书言情,以行践言,其对大爱的诠释和倡导,是献给大家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这份美好的珍藏,我写下了与陈先生相识以来的所知所见所想,作为陈先生《天堂从不曾撤守》一书简体版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