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革命党人、军阀和学者的历史选择

2010-05-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宜庆(《半岛都市报》读书版编辑) 我有话说

《宋教仁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是台湾史家吴相湘的名著,初版于1964年。在读吴相湘的回忆录《三生有幸》时,就得知他有《宋教仁传》、《民国百人传》等作品,今始得见。

宋教仁是中国宪政之父,“为宪政流血,公真第一人”。民初的立宪争论焦点在于要不要实行内阁负责制,而宋教仁成了

这一争论的牺牲品。宋教仁组建国民党,主张政党内阁,不仅成为袁世凯的大患,也为同盟会革命党人不容。宋教仁被暗杀身亡,展现了民初政坛波诡云谲的政治博弈图。“不恋权位,只重政见”的宋教仁选择以宪法治理民国,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也许太过超前,最终被刺,基本上宣告了宪政的流产,这也许是宋教仁的历史宿命。

张鸣教授的新作《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聚焦五四运动与军阀政治的关系。这本书以散文的方式写史,既有学术著作的史料来源,又有随笔风格的幽默风趣。张鸣探讨五四运动中学生与商民的关系、与军警的关系,令人耳目一新。张鸣的这本书,所选用的史料,并非独家,也不是第一手,在很多关于五四的著述中都可以看到,但史识确有超迈之处。学生运动只是五四的表面浪潮,其下汹涌的,是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军阀政治。风云际会,五四学人登上历史舞台,抢占了爱国救亡、民族主义的制高点,引爆了北洋军阀分裂,直皖开战,皖系倒台。张鸣认为:“五四对于中国政治的走向,不仅在直皖之争上扳了道岔,在走向激进的大方向上,也推了一把。但是,中国最终走到今天,原因其实很多,五四绝非根本性的推动力。”

当北洋军阀渐渐淡出政治舞台,受五四运动影响的北大、清华学子,渐渐成为民国的风流人物。五四之后的中国政局,西化和激进成了主调。1921年,李方桂考入清华学堂,后来成为“非汉语语言学之父”。就语言学界而言,章太炎和黄侃之后是赵元任、李方桂,正体现了从国学向西学的变迁。《方桂与我五十年》(商务印书馆2010年1月出版)是李方桂的夫人徐樱的回忆录,和杨步伟的《杂记赵家》堪称双璧,都写出了家国相连的学者命运和选择,都记录下众多的学术掌故。李方桂在离乱的时代,只做学者。傅斯年邀请他出任某研究机构所长,李方桂说,一流学者做研究员,二流学者做大学教授,三流学者做学术行政。傅斯年听后,深深作揖,离开。

这三本书,隐现民国的政治和学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宋教仁选择了宪政,为此赴汤蹈火,杀身成仁。五四运动期间,军阀对学生采取或克制或支持的态度(吴佩孚靠通电赢得道义优势和政治资本),是互相牵制、尊重舆论的结果。李方桂和徐樱互相选择,成就一生美满姻缘,而李方桂选择1978年初次回国访问,可谓顺应历史潮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