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法国“老三届”解读中国上山下乡运动

2010-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丁杨)“我与中国知青是同代人,中国上山下乡运动时我在巴黎投身‘五月风暴’,所以我是老外老三届。”法国汉学家潘鸣啸日前在其著作《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发布会上用流利的汉语半开玩笑地说。

潘鸣啸在书中回顾、剖析了上世纪60年代末

到70年代末牵涉1700万中国年青人,波及面更广及亿万中国人,影响至今未绝的这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他将这场运动从中国当代历史中以独立事件的角度剥离出来探讨,对运动的历史动机、演变过程均有独到理解。其中“上山下乡生活实录”部分源自大量的采访与文学作品引用,“这可以让读者形象地了解当时的生活”,潘鸣啸说。为写此书,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多方搜集相关资料,走访多位当年亲历者,翻阅诸多学术资料以外的报刊、文学作品,10余年的准备和写作令此书的出版有“厚积薄发”之感。

学者徐友渔曾有上山下乡做知青的经历,他阅读、搜集了大量相关题材著作,但还是对《失落的一代》颇为认同,“即使中国出了那么多关于知青的图书,潘鸣啸这本仍旧是站得住脚的,他的研究范围之广,第一手资料搜集之多令人钦佩。”徐友渔认为,潘著在以往国内外对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著作提出的诸多观点之外,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动因给出了独到的答案,“这场运动并非简单地只是为了缓解当时城市化进程人口剧增、就业困难的压力,更要从政治角度去理解”。历史学者,《中国知青口述史》作者刘小萌也曾是知青,他亲切地称潘鸣啸为“老潘”,“老潘的研究起步很早,甚至在上山下乡运动还未尘埃落定,上世纪70年代他已经开始对此关注进而着手相关主题研究和写作”,面对很多西方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浅尝辄止乃至半途而废,刘小萌说,“老潘对这个领域的研究非常执着,他努力去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逐渐把握住上山下乡运动的实际脉络,这是他的研究的成功之处,也是他做学问的特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