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祖国的激光事业

2001-05-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我有话说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激光研究所,一个不大知名的科研单位,然而这里生产出的激光偏光器件产品有33个系列、700多种规格,产品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商品化,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当前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所产品的品种之多、规格之全完全可以与国际市场该领域的产品相媲美。他们几乎承担了我国高科技发展所需要激光偏光器件的全部供应任务。

一所大学的研究所何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曲阜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告诉记者,因为那里浸透了全国政协委员、曲阜师大物理工程学院院长李国华教授30个春秋的汗水。30年来,李国华在光学研究的坎坷之路上,不断求索、不断攀登,实践着他追求光明、创造光明的人生理想与学术目标,谱写了一首感人的追光曲。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偏光器件产品!”

李国华1961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曲阜师范学院。就在他毕业前夕,激光问世了!激光,是一种神奇的光。它方向性强,单色性纯,亮度高,相干性好,很快被欧洲一些国家应用到工业、农业和国防科技领域。

这一喜讯,给即将踏上社会的李国华极大鼓舞。

1976年,当时的国家四机部、山东省科委向济宁电讯七厂、山东大学和曲阜师大下达了联合研制“激光相位测距仪”的任务。曲阜师大担负光路设计和偏光器件的研究,任务落在了李国华的肩上。偏光器件是激光应用技术不可替代的核心元件。当时又没有可借鉴的资料,没有仪器设备。此时偌大的空房子里只有他一个人,掂着仅有的3000元调研费,他感到压力很大,路该怎么走?

深夜,李国华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当时世界上的偏光器件已多达十几种,而我国还是空白。“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偏光器件产品!”为了发展祖国的激光事业,他立志要踏出一条新路。

打开激光偏光技术大门

李国华从老同学那儿借来刀口尺和平面平晶,用学生实验用的分光镜代替测角仪,又从数学系借了一台抛光用的双轴研磨机,还有些设备不能到位,能代替的就代替,能自己加工的就自己加工。为了查阅有关资料,他提上一大包煎饼,来到济南、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图书馆、研究所,一干就是一天。

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他注视着手中几方亲自精心设计、切磨、定光、成型、切割、抛光的晶体出神:修磨了千百次了,但任何小小的疏漏都会造成失败。经过周密的检查后,他决定最后冲刺——胶合测量。当他屏住呼吸起动设备时,一束火红的光柱展现在他的面前。他心情有些紧张。因为,他的成功就在于这只棱镜能否改变这束红色激光柱的偏振态。他重新又想了一遍全过程和数据,把棱镜移向光柱。激光穿过棱镜,他小心地调节它们的相对方位。突然,两束笔直的光柱出现了!它红得似火,却比火温柔;红得像霞,却比霞更灿烂。他的第一个设计———激光偏光棱镜终于成功了!它把激光分束了,起偏了。激光偏光技术的大门从此打开了!

李国华掌握了激光偏光的奥秘,在校领导的支持下,该校物理系毕业生吴福全分配到这里,成为他的助手,还招了2名高中毕业生当了工人。这就是激光研究所的前身。

1978年,李国华又成功地研制出2种偏光镜。他被特邀出席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激光技术与器件布点会议。他提出再设计6种新型技术偏光器件的研究计划,成为山东省唯一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的科技攻关项目。在“六五”期间完成的15项研究成果中,有9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2项属国际首创。“七五”期间,在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的新型激光系列器件的研制中,他们获得的8项科技成果均属填补国内空白,其中5项国际首创。

当光通信工程成为高速信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时,李国华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优势,及时组织力量向光通信无源器件光隔离器攻关,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列入“八五”国家863计划的单位。

跻身于光学高科技领域

李国华领导的激光研究所,“七五”期间被当时的国家科委定点为激光偏光技术与器件研究生产基地。他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与器件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产学研一体的典范。

当李国华研制出第一个激光偏光棱镜时,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天津大学等国家重点研究单位纷纷来函求援。这对于当时还不具备晶体加工基础和设施的曲阜师大激光研究所来说困难重重。为解燃眉之急和不使科研成果枯竭,他克服资金、设备和人力等各种困难,手把手地培训助手和工人。

在奋战的8个月里,李国华带领吴福全从早上7点进实验室,一直到深夜12点才离开。中科院物理所订购的首批棱镜终于加工完毕,成功的喜悦驱散了他们极度的疲惫。

物理所的首批订货,是对他们的全面挑战。合格产品证实了他们的能力和潜在实力,更坚定了他们跻身于高科技领域的信心。

由于中科院物理所在我国高技术研究领域的声望,以及产品开发首战告捷,激光所迅速赢得一些激光技术应用单位和大学的青睐。李国华抓住机遇精心设计,大胆创新,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又为解放军某部测卫站设计研制成功了他自己命名的OE双输出棱镜。在接受中国计量科学院提出的小分束棱镜和分束角可改变棱镜的设计中,他用单元结构设计出微角分束棱镜,又采用三元结构研制出了分束可变的分束棱镜。该产品不仅使分束角可调,而且可调范围成倍增加,扩大了分束镜的使用范围,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对研究所里的青年人,李国华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委以重担。他先后培养出10多位副教授,其中5位已晋升为教授,2名还担任了副所长、系主任等。一批跨世纪的高科技复合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的助手吴福全,在国内发表论文50余篇,7次获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目前吴福全已是教授、硕士生导师,并担任该所副所长。在偏光技术测量等方面作出全国一流工作的赵明山,已成为教授、副所长,目前正在国外深造。在延迟器件方面做出全国一流工作的宋连科副教授,也挑起了业务大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