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功臣教研室”托举大国长剑

2001-05-02 来源:光明日报 通讯员 何天进、伍旭东 我有话说

本报讯(通讯员何天进、伍旭东)为托起共和国的擎天巨剑,第二炮兵工程学院202教研室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以与未来战争抢时间、争速度的强烈使命感,12年间培养出千余名导弹发射指挥技术人才,取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26项重大科研成果。先后13次荣立集体二、三等功,17人荣立一、二、三等功,被誉为“功臣教研室”。

导弹发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作为专门培养发射瞄准指挥技术人才的202教研室,创建之初就把培养“指技合一”的“精品”人才作为追求目标。他们坚持以未来作战需要为牵引,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将教学课程由最初的20多门增加到59门,并将大批花费多年心血建设起来的大纲、教材彻底淘汰,新增40%紧跟现代科技前沿、紧跟部队武器装备发展的教学内容,使学员把80%的在校时间用于学习最先进、最核心、最实质性的专业技术知识,走上岗位后能立即适应第一任职需要。这一教改成果获全军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们创建的“导弹发射技术”学科跨入全军重点建设学科行列。

为把更多优秀人才送上“打赢”的制高点,该教研室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甘当“人梯”,用自己的生命去拼、去搏。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主任黄先祥教授,同时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等多项教学任务,每年超教学工作量60%以上。他亲手指导培养的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晋升为教授,有的走上了师级指挥员岗位。1997年,军委江主席签发通令,给黄先祥记一等功。年过六旬的老教员吕世荣,上大学时因医疗事故导致腿部残疾,行走不便,但他每天坚持坐着轮椅上下班,拄着拐杖上讲台,年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年仅35岁的硕士生导师张志利教授,为了安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毅然说服有份好职业、月薪达3000多元的妻子,调到学院来工作。正是靠这种“燃烧自我”的牺牲奉献精神,他们把大批优秀人才输送到战略导弹方阵,为神剑腾飞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10多年来,二炮部队先后执行各种大型演习和实弹发射任务近百次,次次准确命中目标。而为导弹导航引路的发射指挥人才,95%出自该教研室“门下”。毕业的1000多名学员中,涌现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沈方泉、“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张志利、一等功臣李同义等大批先进模范人物。

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们以“科技强军”为己任,紧紧围绕部队作战训练中的重大难点问题,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战略导弹造价昂贵,使用寿命有限,“训不起”成为制约战斗力生成的主要“瓶颈”。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他们发挥人才密集的优势,历经3年苦战研制出“某新型导弹仿真模拟训练系统”。这一成果的广泛运用,使二炮所有装备该型号导弹的部队训练全部实现了模拟化。

为了使未来战争多一分胜算,他们打破常规科研模式和正常生活节奏,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把科研周期一再缩短。有些平时需要三、四年才能完成的大型科研项目,往往只用四、五个月就高质量地完成了,其科研速度被部队官兵称为“深圳速度”,多次受到二炮首长的称赞。

他们敢于向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冲击,善于把世界最新技术成果运用到科研项目之中,使许多成果不仅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处于一流水平。近年来完成的26项重大科研成果中,有两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其获奖项目之多、档次之高,创造了全军院校之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