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纪念马连良诞辰一百周年

2001-05-02 来源:光明日报 马少波 我有话说


人民不会忘记马连良的艺术功绩

马连良先生是一位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的京剧生行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8岁入喜连成科班学艺,14岁开始宗法谭(鑫培)派,主演须生。17岁出科,应邀去福州主演谭派戏,声誉鹊起。他为了深造,不惜暂离舞台,再次坐科三年,为继承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于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26岁挂头牌挑班演出。1930年组成扶风社后,更是锐意精进,排演了《串龙珠》、《苏武牧羊》、《十老安刘》、《春秋笔》、《临潼山》等新戏,连传统剧目《四进士》、《一捧雪》、《清官册》、《清风亭》、《三娘教子》、《借东风》、《甘露寺》、《二堂舍子》、《打渔杀家》等,在表演、唱工、念白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新潇洒的艺术风格,他对表演、唱白乃至音乐伴奏、装扮、舞台装饰等都作了精心改进。早在解放前他已经驰誉南北了,数十年间,前后两届“四大须生”和“南麒、北马、关外唐”都有他的席位,可见其艺长期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当时隐居香港的马连良先生毅然拒绝了台湾某些人的拉拢,于1951年10月1日离开香港,经广州、武汉回到北京。周总理接见他时,对于他的爱国行动热情给予肯定,鼓励他将艺术贡献给人民。1952年8月,北京成立了马连良京剧团,使他恢复了正常的艺术生活,特别是1955年该团改组为他任团长的北京京剧团之后,在人民政权的扶持下,他主演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剧和现代题材京剧,如《将相和》、《赤壁之战》、《赵氏孤儿》、《青霞丹心》、《秦香莲》、《官渡之战》、《海瑞罢官》、《杜鹃山》、《南方来信》、《年年有余》等,将马派艺术升华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他在北京京剧团和由他任校长的北京戏曲学校中,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的不少学生成为今天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我和马连良先生的交往始于1946年,晤面却在1951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首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1946年夏,我任会长的胶东文化协会驻莱阳城时,据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同志透露:马连良先生有从上海秘密来烟台演出的愿望。当时,我请示了胶东区党委,组织上表示欢迎,并准备藉他来烟台演出的机遇,留他参加胶东文协胜利剧团。但不巧马先生当时正卧病在床,未能成行。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重点进攻胶东解放区,形势突变,军事倥偬,和马先生的联系也就中断了。1948年,他赴香港治病。1949年北京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彭真同志都曾关怀他的归来。1951年,梅兰芳同志托由香港回京的李慕良同志给马先生带信,促他早归。此后,中南区陈荒煤、崔嵬诸同志派人去香港联系。马先生当即由李慕良同志陪同,回到广州,与当时正在广州的武汉京剧团合作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梅兰芳同志和我都曾写信向他致意,寄去戏曲改革的有关资料,并表示欢迎他参加国家剧院。不久,马夫人陈慧琏和张君秋同志从香港回到武汉,经中南区挽留,马先生与张君秋同志在武汉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1951年深冬,他回北京,我们终于晤面。

1953年8月间,国务院正筹备第三届赴朝慰问团。那时,我因病暂在西郊青龙桥程砚秋同志的旧居休息。一天深夜,马先生和李慕良同志冒雨驱车来访,来同我商量参加赴朝慰问的事,报国之情,溢于言表。我谈到朝鲜前线很艰苦。他说:“为了慰问最可爱的人,再艰苦我也不怕!我才53岁,正年富力强呢。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要为祖国尽一点心。”我把他的心愿转达齐燕铭同志。不久,周总理批准他和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许多艺术家在总团长贺龙同志的率领下赴朝演出。他们经历千辛万苦,圆满地完成了慰问任务。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北京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联袂排演《赤壁之战》,群星辉映,盛况空前。马先生扮演孔明贯穿到底,一改过去前鲁肃、后孔明的演法。《赤壁之战》是以《群英会》为基础改编的。改编本的场子、唱白通篇有所增删,连马先生脍炙人口的“借东风”的唱词、舞台调度都有若干改动。这场的“二黄导板”、“回龙”、“原板”几乎全是新词,马先生欣然接受,极表赞同,并精心创造,使他多年塑造的孔明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1959年北京京剧团排演《赵氏孤儿》,由马先生扮演程婴。对于剧本和表演,我们也曾共同切磋琢磨。他虚怀若谷,对艺术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更难忘的是马先生于1960年主演《海瑞罢官》的往事。该剧的作者吴晗同志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任北京市副市长多年。1958年冬,他先后发表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诸文,赞扬海瑞敢说真话的精神。1959年,我分工负责中共北京市委戏曲方面的工作。马先生托我求吴晗同志为他写个海瑞戏。吴晗同志欣然命笔,七易其稿而剧成。马先生饰海瑞,裘盛戎饰徐阶,演出后颇获好评。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反革命集团公开诬陷此剧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吴晗同志被迫害致死。马先生也受到株连,于1966年12月16日含冤辞世。

马连良先生一生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京剧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为人谦和,艺德高尚,热爱党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民族艺术事业。他善于继承创新,善于辨别演出剧目的善恶、美丑,善于培育、扶持优秀人才。大师虽去,艺德长传。今逢他诞辰100周年,党和政府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千秋万代,人们不会忘记他的艺术功绩。

马连良艺术生涯大事年表

马连良,字温如,回族,祖籍陕西扶风,曾号扶风馆主。

●1901年2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夏历正月初十),诞生于北京。

●1909年8岁时入喜(富)连成科班第二科习艺,初学武小生,从茹莱卿。后改习老生,师从叶春善、王月芳、蔡荣贵、萧长华等。

●1909年登台演出。又从萧长华、郭春山等兼学老旦、小生和丑角戏。

●1915年14岁时主演老生戏《定军山》、《辕门斩子》、《空城计》等,崭露头角。

15岁变嗓后,学演以念白为主的戏。如《盗宗卷》、《清官册》、《打严嵩》等。

●1917年满科后,应邀赴福建演出,一年后又重返富连成科班坐科三年学习。

21岁首次搭班赴沪,标以谭派须生演出。嗓音虽未恢复,但仍颇受赞誉,享有“小洪林”之美誉。

●1924年23岁时,于物克多唱片公司灌制了《宝莲灯》与《打棍出箱》、《甘露寺》和《王佐断臂》、《定军山》及《战樊城》三张唱片。

●1927年组成“富社”开始挑班演出,标志着他艺术上进入黄金时代。

●1930年组“扶风社”。翌年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风采各异,被誉为“南麒北马”。

●1936年与万子和、萧震川联合于西长安街创建新新戏院(今首都电影院)。

●1938年获丁果仙所赠晋剧《反徐州》剧本,改为《串龙珠》,表现反抗异族压迫,首演于新新戏院,后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

●1943年被日伪胁迫赴伪满,演出《苏武牧羊》遭禁演。

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多次参加义演,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的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

●1947年秋赴沪演出。1948年由沪赴港演出,后因病滞留香港。

●1951年由港到穗,后转至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北上演出。

●1952年8月组建“马连良京剧团”,同年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演出。

●1955年,与谭富英、裘盛戎等合组北京京剧团。后张君秋并入该团,年底于长安戏院演出《龙凤呈祥》。

●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其与谭富英、叶盛兰、萧长华、裘盛戎、袁世海、孙毓等演出的《群英会》、《借东风》拍成彩色影片。

●1959年与中国京剧院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等合作演出《赤壁之战》。

●1961年赵燕侠并入该团,合演《坐楼杀惜》。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与裘盛戎、张君秋、李多奎、马长礼等合演的《铡美案》拍成彩色影片。

六十年代参加了《杜鹃山》、《南方来信》和《年年有余》等现代戏的演出。

●1966年6月4日于北京一所学校与张君秋合演《年年有余》,成为他最后的绝唱。

●1966年12月16日逝于阜外医院,享年66岁。

三四十年代是马连良艺术的成熟期,他所创立的马派艺术此时达到鼎盛期,他除了像京朝派须生那样重唱工外,也注重做工,他的做派气度凝重,举止飘逸,神态潇洒,并适应自己的嗓音条件,将老生行当中以唱为主的“安工”戏和以做为主的“衰派”戏融为一体,使老生戏向唱、做并重的方向发展。

马连良的代表剧目:《十道本》、《焚绵山》、《白蟒台》、《胭脂宝褶》、《苏武牧羊》、《打渔杀家》、《打严嵩》、《赵氏孤儿》、《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十老安刘》、《春秋笔》、《四进士》《审头刺汤》、《失空斩》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