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视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001-05-06 来源:光明日报 黄磊 我有话说

市场经济被认为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既然如此,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会有企业存在呢?毕竟,在企业内部,资源是通过“计划”方式进行配置的。在企业内,适度的“计划经济”的规模应该有多大?或者说,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应该在哪里?企业为什么不能“克隆”市场机制?在企业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其他的交易形式?为什么需要公司治理结构,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应是怎样的呢?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家路易斯·普特曼和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兰德尔·克罗茨纳编辑的《企业的经济性质》一书探讨了上述种种问题。

《企业的经济性质》是关于企业理论的经典论文集粹。第一部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实际上是在分析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市场和计划的相对优劣。第一部分开始自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结束于钱德的“看得见的手”,全面深入评析了社会中(市场上和企业内)的资源配置机制:计划、市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形态——金德伯格的“关系交换”。

科斯对市场经济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既然市场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机制,为什么以“命令”为本质特征的企业会出现呢?科斯的答案是,市场的运转早有成本的,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相对于市场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出现。科斯进而探讨了企业具有相对优势的“范围”即企业的边界问题,并指出,企业的最优边界是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边际成本与市场上组织交易的边际成本相等的点上。但科斯没有深入挖掘交易成本概念的内涵,填补这一不足的是威廉姆森,他从交易入手,通过探讨交易的性质,阐述了资产专用性和人性中的“机会主义”对交易成本规模和交易方式选择的决定作用。企业被认为是在资产高度专用情况下治理交易的最优形式,此时,企业相对于市场能够节约“治理”成本。克莱因等人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的论文则应用公共选择文献中的“寻租”的概念,分析了在企业内组织交易时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这些深入分析交易与交易成本对企业的出现和企业的边界有决定作用的文献构成了本书第二部分“企业的范围”的主体内容。

第三部分“雇佣关系、人的因素和内部组织”探讨的是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问题——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艾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论文分析了团队生产的概念,认为在团队中衡量个人劳动生产率有困难,存在着测度成本,这是团队生产的本质特征,于是需要有“监督”既考核和各个成员的个人贡献并实施成本。但是,如何监督“监督人”呢?艾尔钦和德姆塞茨引入了“剩余索取者”的概念,通过使“监督人”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对团队产出中“剩余”部分即利润的索取权,而自动使他具有进行监督的动力。

第四部分“企业的融资和所有权”集中探讨了企业理论的两个较新的分支: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合同理论。詹森和麦克林的以“企业理论”为标题的论文是迄今为止对委托代理问题最全面最深入的实证分析。在两权分离基础上,他们分析了经理与所有者利益相悖所引致的代理成本,并探讨了缓解代理问题和降低代理成本的种种治理机制。哈特的论文同样以“企业理论”为标题,他首先评述比较了已有的各企业理论,进而精炼地阐述了以他本人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产权理论”即不完全合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哈特指出,合同必然是不完全的,所有权便是由于合同订立成本的存在而在没有包含进去的权力,即所有权是剩余控制权。哈特用剩余控制权概念分析了企业垂直一体的收益和成本。

《企业的经济性质》

(美)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编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