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安古版画的艺术价值

2001-05-13 来源:光明日报 周昭坎 我有话说


古代建安版图书俗称“建本”,是指福建建阳的雕版刻书,它兴于宋盛于明,一直延续到清代。建阳地处福建北部武夷山区,古属建安郡治,手工业发达,文风隆盛,北宋时刻书业已有一定规模。南宋时,朱熹曾留居于此,吸引了不少学者,促进了刻书业日趋繁盛,书坊集中于崇化、麻沙两镇。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就特别提到“麻沙本”图书,从现存宋刻“建本”《老子道德经》、《杜工部草堂诗笺》等考察,当时这里的刻书已相当精美,并已有插图,十分生动。在众多插图本图书中,当以北宋仁宗嘉八年(公元1063年)余靖安勤有堂刻印的《古列女传》年代最早而又水平最高,插图题为顾恺之画,虽为书商假借名人声望的经营手段,但书中一些人物形象和构图,与现存传为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卷》对照,确有一些关联,可能是按当时流传的顾恺之粉本摹刻。元代“建本”版画仍保持较高水平,以传世之五种全相平话及《事林广记》最为突出。其中《新全三国志平话》刻划人物生动,常能以少胜多的巧妙处理,表现复杂的情节和壮阔的战争场面,版画风格质朴而严谨,黑白分明,疏密有致,具有明快质朴的特色。特别是首创扉页版画,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末明初,麻沙、崇化两镇书坊先后遭遇火灾,加上战乱,因而刻书业沉寂了一段时候,但不久即得到恢复,到万历时期(1573—1620年)进入全盛,刻书量和行销面都超过往昔。“建本”图书以社会中下层为对象,刻书内容非常广泛,尤以通俗的戏曲小说为多,为了吸引读者,扩大发行,各书坊都在书籍插图上大做文章,纷纷以“全像”、“绣像”、“出相”、“补相”为招揽,花样百出,影响到金陵版和徽版图书争相仿效。这种竞争,有力地推动了版画的发展,如余象斗双峰堂刻印的《水浒志传》、乔山堂刘氏刻印的《西厢记》等,绘刻刚劲明快,清新自然,堪称“建本”版画辉煌时期的代表。

清代康乾以后,建安刻书业由于康乾两朝严禁“淫词小说”和不敌金陵、徽派的经营手段而衰落,至道光咸丰年间麻沙“市屋数百家……无一书坊也”,建安版画随着建阳刻书业延续800多年的发展也就销声匿迹。

由于“建本”流传于民间中下层,过去不为收藏家看重,因而现存很少,反倒是在日本和韩国有不少收藏。早年,郑振铎等先生认识到建安古版画的艺术价值,曾着力搜寻而有所收获,但可观的收获还是由周芜先生历30余年奔走完成,特别是80年代后通过国际交流,周芜从日本内阁文库等处寻觅到不少建安古版画的孤本和绝本影印件,如元刻五种全相平话等,大大丰富了资料,极为珍贵。

《建安古版画》最近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版画研究的幸事,也是对周芜先生的最好纪念。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