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展互联网:抓标准 抓人才

2001-05-1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国家公用通信网机房


值世界电信日之际,笔者就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前景走访了在国内从事互联网研究工作多年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李星教授。

用户驱动是互联网成功的本质

李星说,互联网自1995年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发展轨迹不同于传统的通信行业:传统的通信行业基本上是由电信运营商驱动来搭建网络,进而运营,而互联网则是用户驱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开放式网络。李星教授认为,互联网的成功主要有五个决定性因素:一是科研人员具有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二是一些主要国家对网络研究给予了不断地投入;三是一些主要国家在关键时刻作出具有远见的决策;四是互联网宽松开放的环境使得各国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标准的制订当中;五是对互联网的风险投资。

尽早着手IP地址资源的研究

互联网,这个网中之网在不断扩张。网络的可扩展性、服务质量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日益显现,已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服务质量问题的挑战就是让互联网在传输多媒体或语音等实时业务时能够提供电信级的质量。互联网是电子商务、银行业务、国防、远程医疗及教学的“电子通道”,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由于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光通信的发展速度,网速难以进一步提升,再加上IP地址资源日益匮乏,路由表爆炸式增长,网络的可扩展性也成为一大难题。特别是IP地址资源问题,对于拥有12.95亿人口的中国来讲意义重大。李教授算了一笔帐,如果每个中国人拥有一个IP地址的话,至少需要72个A类地址,这并非一个小数目。因此他呼吁中国应抓住发展契机,尽早着手IP地址资源的研究工作,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标准的制订。

加紧互联网人才的培养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呢?李星认为,一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差距大概有半年到一年时间;二是网络的基础应用,大概有半年到两年的差距;第三就是人才,至少差15年。这相当于几代大学生的在校时间,差距显然是非常大的。美国的大学生从1985年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了,到1986、1987年互联网在大学校园里就已经基本普及。同中国的大学生相比,美国的大学生早中国大学生十几年就拥有了一个宽松的网络学习环境,这种知识和人才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创造环境、普及计算机、普及教育、培养人才是应对挑战的根本。

【李星系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家、亚太网络工作组(APNG)副主席、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PNIC)执行委员会委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