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教育改革空间

2001-05-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编者按:沈阳师范学院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易地建设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新校园。更难能可贵的是,沈师把新校园的建设,不仅仅看作是学校空间的位移,而且将它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契机,大力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后勤社会化等诸方面的全新运作,从而使这所具有五十年历史的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记者走进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的一间教授研究室时,政治经济系的王家斌教授,刚巧正在写字台的电脑上查阅资料,面前的四个课桌是给他的学生准备的。王教授讲,以往老师下课后,带着一身的粉尘和疲惫。现如今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且学校还为他们提供了与学生交往与沟通的场所。陪同记者的沈阳师范学院副院长赵大宇介绍说,像王教授这样的教授研究室在学院有157间,此举在全国高校尚属少见。

作为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两所本科高等师范学院之一的沈阳师范学院,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几经风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制约了学校的大踏步发展。搬迁之前的三个校区占地面积不足两百亩地,生均面积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在2000年底,沈阳师范学院整体迁入了位于沈阳城北距原校址近8公里的新校址,为学院的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办学条件上,学院利用级差地租原理,盘活现有资产,采用换建的方式,在不增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使校园主体占地面积扩大成为1200亩。建筑面积由9万平方米扩大到27万平方米。

值得关注的不仅是学院的校区面积和空间的增大,而且沈师抓住时机,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开始新一轮的改革颇有新意。

——教学空间构建形成功能化。新校园建设打破了按行政部门安排教育空间的传统,运用现代建筑理念与技术,采取功能分区,较大的就有可以同时容纳6000名学生上课的阶梯教学楼、文科教学楼、信息技术楼、理科实验楼。该设计使全院资源共享,达到优化配置。学院还为所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配备研究室,以研究室、学科组代替了原来的以教研室为基础教学单位的管理模式,改善了教师的研究条件,打破了教师与学生、教研室以课程为主的学科壁垒,给转变培养模式提供了条件。

——教学实施完全学分化。学制由刚性变为弹性,学制由原来的四年变为三至八年,由指令性教学计划变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学生的课程有30%可以跨系选修,同时加大学生选课择师的自由度,在低年级和研究生配备指导教师,从两头抓好学生的培养工作。教师的角色也由“教”向“导”转变,由领路人向指导者升华,学生的角色由认同人向探索者转变。

——校园建设数字化。学院投资上千万元,建立了在辽宁省一流的校园网,他们委托北大计

算中心,设计了办公管理系统、职能管理系统,包括学生公寓和教授研究室都实行了电话网、电脑网、有线电视网入室,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终端选课择师,为学分制的实施,建立了技术基础和条件,适应了未来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发展特殊需求。

——后勤完全社会化。在新校区建设中,沈阳师范学院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学生生活区,分别与皇姑区北四台子村、沈阳市社会事业管理学校签定了南、北两个学生生活区建设与管理协议,对方投资近一点二亿元,建设了总共9万平方米的学生生活区,所占土地不在新校区之内,而且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

新上任的辽宁省教育厅厅长张德祥这样总结说,沈阳师范学院新校区的建成,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利用市场机制,置换建设新校区;按教育规律办事,采用新理念,建设新型大学。

辽宁省副省长郭廷标同志在新近到沈师视察时说,沈师的做法为高校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在建设的同时,在办学方针、专业结构调整、院系设置、管理模式等诸方面改革齐头并进的改革新路。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学院办学条件的改善,使得国内企业和国外的办学机构倾心于办学投资。与鞍山东佳集团合办的旅游学院已经破土动工;澳大利亚艾恩教育联盟,拟投资一亿元,建立国际学院;学院所在地的乡村政府已经提出与学院建立师院附小,并创办一所民办中学。沈师的发展得益于省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学院周边交通、市政、电信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的改善,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扶持教育而拿出解决的办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