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淡出“围城”

2001-05-28 来源:光明日报 槐山 我有话说

也许,人生最不缺少的便是烦恼。自寻烦恼则是更大的悲哀了。比如,《列子·天瑞》里的那位“杞人”就是位典型代表。可是,如果说他的“忧天”行为多少还有点知识缺陷的话,那么,如今有些人的烦恼就纯属期望值过高,甚至是欲壑难填了。

人生在世,“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这的确是个“硬道理”。倘若胸无大志,庸庸度日,岂不为人所鄙?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即使殚精竭虑,疲于奔命,可到头来,其愿望与现实之间却依然横亘着不可逾越的天堑。因此,在积极生活的同时,又不无一颗平常心,这也许才是一个健全人所应具备的主要心理品质之一。

毋庸讳言,在这日益活跃的社会里,有人能正确对待荣辱得失,也有人举动均归于“名利”的麾下。孔夫子言:“天下熙熙,皆为名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而去。”这是他对当时现实的反应。然而,不幸的是,倘若“一为外物所诱”,便“心无须臾之宁矣”。用近似的科学观点来说,就是“不健康的情趣,确实有害于人的生理机能。”所以,只要衣食有着,无害社会,就尽可“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与众。”从而淡出“围城”,以一颗平常之心,去处世立身,颐养天年。

据说,一代文豪钱钟书先生,一生只潜心学问,从来厌倦名利,不喜张扬。甚至就连英国女王当年访华,在国宴陪宾名单上点名要他时,他也称病婉言推辞。还有一位当代知名学者,在其作品受到多方攻讦时,他也不置一辞。有人探问其故,他坦言:其理由,不是害怕,不是鄙视,不是谋略,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么重要。”

也许,伊索笔下那位与葡萄有关的“著名”狐狸才算智者。尽管它曾因那次的言行而永远成为嘲讽的对象,可是,倘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其同一行为却又足以表明,它不仅很懂得审时度势,同时,又懂得怎样以利己而不损人的方式及时撤出误区,逃离尴尬。因为它心里明白:自己毕竟只是“寻常百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