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大形成基础学科基地班群

宽口径厚基础生发人才精英
2001-06-04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夏斐 通讯员 冯林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夏斐通讯员冯林)随着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基础学科却面临着人才“瓶颈”;计算机、财会等热门专业的持续升温,一些传统人文学科又面临着招生困难。没有基础学科的兴旺何以能支撑技术创新?武汉大学创办基础学科基地班,解决了这一令高校都深感困惑的难题。日前,武汉大学的7个基地班均已通过教育部的中期检查,专家组评价说:武汉大学拥有基地班数量,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

武汉大学的基地班源于1993年人文科学试验班,当时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文科学不景气的状况,采取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加强中文、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文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这在当时是全国首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在该校的数学、历史、哲学、化学、生物,经济学专业相继被批准为国家基地后,武汉大学便将人文科学试验班和历史、哲学、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等基地班的建设和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中文、物理学科也按基地班的要求(称为校内基地班)予以建设,统筹规划,投入经费,积极探索具有创新精神、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道路,寻找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新的人才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武汉大学自身特色的基地建设思路,即实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基础学科理论人才。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对不同的基地班实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人文科学试验班模式。该模式打通文史哲三学科界限,让学生头两年全面学习文史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真正做到厚基础;后两年,再让学生集中精力进行中文、历史或哲学专业学习,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更深厚的人文科学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该校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则是,它一开始便按某一专业进行培养,但注重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在打好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一些应用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以增强学生今后就业的适应性。哲学基地班的模式则另有不同,该班目前已尝试招收理科应届高中生,以文理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

武大人文基地班以精读原著、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史论结合、中外贯通、分段培养的基本原则重组课程体系,并呈现各自特色。如经济基地班,在课程体系中加强数理和计量方法的内容,不少课程直接选用国际上通用的外语原版教材,同时注重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课程开设的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出多层次、多类型、多板块、交叉式的“立体交叉式”结构。多层次,表现为整个课程体系公共基础(含必修和选修)、专业基础课(含必修和指定选修)、专业指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组成,层次分明,逐层递进;多类型,表现为必修课中明确了不同类型课程的分工:经济理论类课程,使学生打下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类课程,比如会计学、货币、财政学等,工具性课程,包括数学分析、概率及英语、计算机等,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手段。交叉式,指各类知识的交叉渗透,包括文科知识与理性知识、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中各种类型知识的交融于课程体系结构之中。

由于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经过几年的建设实践,武汉大学的各基地班建设已初见成效。生源质量得到保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想活跃,学习成绩优秀。基地班学生的推免研究生比例达5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