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领头雁飞得更高

大学校长访谈
2001-06-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衍诗 我有话说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荣仕星教授


荣仕星,壮族,广西靖县人,1956年生;曾任广西民族学院院长,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5年以来,撰著、主编、副主编及合著的著作13本,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全国及省部级各类学术奖10余项。

“讷于言而敏于行”,是我见到中央民族大学校长荣仕星教授时所感觉到的最强烈印象。翻开他的人生档案及后来的进一步采访,证实我的感觉没错。

壮族人民吃苦耐劳、韧毅倔强的性格在荣仕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广西民族学院,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到成为掌管校政的一校之长,他踏踏实实地奋斗了21年,开拓了21年,奉献了21年;2000年1月,调任中央民族大学校长之后,他那坚毅果敢、知难而上的工作作风也带到民大,在民大的角角落落吹起改革之风。一直呆在民大或从外面回到民大的人,都说民大一年来“变化大”。

变化怎么不大呢?校园里绿地多了,文化品位高了;学校机构精简了,单位总数少了33.3%,处级领导干部少了30%;所有中层领导干部一律竞争上岗。

如此短时间内实施如此大力度的改革,效果如何呢?“学校领导班子更团结了,全校教职工的凝聚力增强了,中央民族大学更有希望了。”荣仕星校长满意地说。

“中央民族大学与其他重点大学比,有着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作为校长,没有理由不把学校办好。”荣仕星自豪地谈起民大的辉煌历史。为新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培养了第一位大学生、第一位硕士、第一位博士、第一位副教授、第一位教授的民大,建校50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关怀。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曾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批示,中央民族学院要加强;1994年,江泽民同志欣然为中央民族大学题写校名。中央民族大学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50年来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6万多名人才,其中省部级以上干部60多名,地厅级干部500多名,县处级干部8000多名。学校的民族科研成果也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建校初期,他们参与了三次全国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调查,为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并且帮16个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新时期,费孝通、林耀华、王钟翰等一批名教授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大奖;王恒杰教授冒着生命危险在南沙取得的考古成果斐声海内外。据粗略统计,1986年至2000年,全校共出版各类著作近2000部,发表学术论文6000多篇,其中近200项成果荣获部以上奖励。民族学、中国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一批学科处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

荣校长说,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学校各部门做了20多天的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出乎他的意料:已进入“211工程”的民大,与北京其他重点院校比,无论是师资队伍、学校基础设施,还是教师待遇、办学效益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没有一座7层以上的高楼,校级领导两人一个办公室,有些实验室的一些设备甚至还不如北京市某些好的中学。“但困难是暂时的,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办好民大的优势。只要我们沿着一条正确的办学道路前进,民大必定有着光辉的未来。”荣校长的自信不是盲目的,他长达1万多字的调研报告——《中央民族大学的现状、改革及发展思路》,使人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民大的希望所在。他要在5年内,使中央民族大学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方面有明显提高,10年内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他还想造就20个国内外知名学者、50个学术带头人、200个教研骨干。

荣校长说,作为全国民族院校的领头雁,民大是唯一进入“211工程”的院校,唯一面向56个民族招生的院校。民大的独特地位和功能,是任何高校无法替代的。中央和全国人民都对民大寄予厚望,民大也决心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