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壮志凌云写华章

2001-06-21 来源:光明日报 王想平 高洁 朱建军 沈岩 我有话说

1993年,在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一项对中国高等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宏伟工程——“211工程”,明确提出,国家将面向21世纪集中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加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11工程”的实施,吹响了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加速改革与发展的号角,也把北方交大这所传承着百年奋斗精神、蓄势待发的全国重点大学推向了高速起跑线。

1994年7月,北方交通大学率先通过了铁道部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

1997年,北方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铁道部专家评审。

1998年,国家计委批准,北方交通大学成为在“九五”期间启动“211工程”建设的全国61所高校之一。

步入新世纪,回首交大百年沧桑,北方交大人深切地感受到,实施“211工程”建设的5年,是北方交通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5年,也是学校百年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5年。5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学校在新世纪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跨越:强校之志写辉煌

在国家计委批复的《北方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了北方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的宏伟蓝图: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以工管为主体、工管经理文多学科综合发展,具有铁路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理工大学;使学校成为培养跨世纪、多规格、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和研究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成为铁路及交通运输领域改革与发展的人才库、成果库、思想库,成为铁路系统起示范、带头作用的“窗口”学校。

“211工程”的立项,成为学校发展的一面旗帜,凝聚起全校的力量;“211工程”的建设,更是不竭的动力,激发起全体北方交大人昂扬的斗志。在实施“211工程”建设的5年里,全体北方交大人始终保持一种锐意改革、勇攀高峰的精神状态,一种知难而进、乘势而上的闯劲,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各方面工作始终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全面高质量地完成了“211工程”建设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成果,学校的整体水平实现了大跨越。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总数达到1.2万人,其中本专科生在校生规模比1998年增加60%;研究生在校生规模由663人增加到2277人,增加155%。

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学校有5个学科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博士后流动站由1个增加到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个增加到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11个增加到21个,已涉及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7个增加到50个,已涉及7个学科门类和24个一级学科。

科研实力显著增强。“九五”期间科研总经费达到3.48亿元,年均增加20%。承担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达110项,是“八五”的2倍多;2000年科研经费排名全国第23位,发表论文5334篇,其中SCI检索从1995年的107位跃升到65位,EI检索由64位跃升到36位;ISTP保持在前15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涉及铁路运输重大安全的关键技术“微机联锁系统”、“通用机车信号”等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是全国首批通过优秀评价的四所高校之一;1998年学校“98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将原来的30个本科专业调整为16个宽口径专业,并相继完成了700多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180项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2000年,“大学物理”和“电工电子”两个全国工科教学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中期评估;被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成为全国拥有研究生院的53所大学之一,并通过了MBA教育评估;2001年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紧随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之后居全市第5位。

近年来,交大学子在国际、国内的各项竞赛中频频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1997年,学校研究生代表队,首次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就在国内获得冠军,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赛,获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在1999年全国有300多所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参加的高校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学校52项成果获得奖励,名列全国第12名。2000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中,我校获得冠军。在团中央每年评选100名的跨世纪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连续三年我校均有研究生入选。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目前,一线教师总数为1097人,师生比已达到1∶14。有两院院士4人,国家、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0人,省部级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60多人。中青年教师已占教师队伍的85%,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由56.8%提高到70%,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已达到92%。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由11%提高到16.2%。

对外交流与合作出现新的局面。“九五”期间,学校共主持召开大型国际学术会议9次,派出370多人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学校与美国、荷兰、瑞典、日本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30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经国家批准与国外著名大学实现了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多渠道筹资,完成“211工程”建设投资3.3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2.2亿元;教学基础设施竣工面积4.6万平方米),其它配套基建项目2.2亿元,竣工面积10.6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新建了思源楼、思源东楼、科学会堂、光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校医院、青年公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2000年成立了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全面启动了4.8万平方米的北方交通大学大学生公寓建设工程,为学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取得的突出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在1999年11月由铁道部、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中,专家组对北方交通大学“211工程”一期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2001年3月,在“211工程”建设子项目验收中,各建设项目均高质量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

学科:突出特色创一流

“建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这是国家实施“211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针。

“一流的学科,必然是特色鲜明的学科”;“特色,就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北方交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也明确了这样的发展思路。

在这种发展战略指导下,北方交通大学在规划和实施“211工程”建设中,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龙头,明确了加强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提高水平”的方针。

根据这个方针,北方交通大学瞄准21世纪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新形势,特别是铁路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充分论证,按照突出重点、扶优助强、加快建设的原则,确定了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覆盖了8个一级学科和27个二级学科。学校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瞄准世界一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使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信与信息工程项目,成绩显著。简水生院士主持的“光纤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有关光纤光栅研究最为活跃的学术机构之一,多年来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其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目前世界普遍应用的G652光纤光缆扩容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他们从事的“利用漏泄波导综合光缆和光纤陀螺实现高速列车实时追踪系统”所提出的漏泄波导综合光缆结构和将光纤陀螺的定位技术应用于铁路列车的定位实验都属于国际首创,开辟了列车定位的新途径,阶段性成果“漏泄同轴光缆和漏泄波导光缆”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徐叙院士主持的“光电子研究所”在国内外有关发光学的研究与实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他们所进行的“场致发光显示器”研究对开发新一代显示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现代信息处理及应用、IPV6路由器等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运输自动化与控制项目,在“九五”期间取得了重大进展。“通用式机车信号”针对困惑我国铁路安全运输难题之一的机车信号多制式兼容问题进行科研,并将之很快转化为生产力,不仅生产设备12000台,产值两亿多元,而且比欧共体同类产品早数年问世,标志着我国铁路信号科研达到了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磁兼容检验实验室是全国高校中唯一得到国家认可的电磁兼容实验室,并成为国家授权的首批承担电磁兼容安全认证的15家检测机构之一,先后承担了联想集团、清华同方、深圳等企业的合作任务,并为中央办公厅、外交部、国家电力公司等数十家单位电波暗室的建设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运输管理工程与系统工程项目,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在运营管理自动化、运输规划理论与实践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还建成了“铁路运输过程控制教学模拟实验系统”,因其逼真直观的教学效果、实时友好的人机界面和丰富完备的训练内容而成为国内公认的交通运输类主要教学开放平台。

运输经济与物流经济项目,整体上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发挥传统优势,战略研究取得成绩。在铁路专项产业政策研究、京沪高速铁路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前期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核算研究、中国铁路投入产出分析等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做出新的贡献。

交通土建工程与环境项目,成果显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断裂模型”创造性地建立了纤维拔出力学模型,给出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宏观刚度和强度的预报方法,其主要贡献论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细观断裂”被力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累计引证150多次,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奠基性文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王梦恕院士主持的“地下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研究环境,其中的“拟动力实验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实验系统之一。该学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反应谱理论估计延性响应的方法”已纳入新的抗震设计规范,车桥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桥梁延性抗震研究等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

交通安全工程项目,在智能安全设备开发、人-机安全虚拟仿真及工业设计、安全保障系统中职能人员的测评、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等研究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机车车辆故障检测与诊断实验室,在机车车辆结构疲劳研究、网络化制造技术研究、三维复杂布局理论等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建成机车车辆运用仿真技术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研究环境。

电能变换与控制实验室,建成牵引动力实验站、交直流高低压实验台、电气设备调试系统平台、电路软硬件仿真、功率电子模拟负载等项目,建设水平达国内先进,在交直流传动系统、高速动车及轻轨车辆传动控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学校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促进和带动一般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富有特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如智能交通工程,就是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承担了全国清洁汽车发展战略研究、清洁汽车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大科研项目,完成了北京市公交智能调度指挥系统一期任务并作为首都国庆50周年的献礼工程之一投入使用。

通过大力建设,北方交通大学呈现出一批重点学科的水平迅速提高,高水平学科明显增多,学科领域特别是高水平学科覆盖面明显拓宽的特点。以工、管为主体,工、管、经、理、文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全面实现了“211工程”一期建设的目标。

队伍:人才辈出展生机

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学术大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211工程”建设重中之重的工作。

为此,学校明确提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促进教师提高既搞教学又搞科研的综合能力为重点。在工作中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激励与竞争相结合、业务提高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九五”期间,学校在教师培养、人才引进、特聘教授和上水平项目奖励以及教师任职考核、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相互配合、衔接的规定和办法,建立起一套鼓励青年教师创新成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全面素质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好、素质高、能力强、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通过“211工程”建设,学校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10人,其中两院院士3名,各级各类拔尖人才已达287人。博士生指导教师由45名增加到84名。40岁以下教授,由5.5%提高到20%,40岁以下副教授由39.2%提高到50%,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得各类奖励的人才明显增多。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万名骨干教师奖励计划14人。徐叙院士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王梦恕院士获国家人事部全国科技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奖。

科研:抢占前沿攀高峰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211工程”建设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身办学实力的必然要求。

北方交大在“211工程”建设中,坚持把科研工作作为推动学科建设的强大动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按照“瞄准前沿、夯实基础、发挥特色、拓宽领域”的方针,认真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前沿竞争,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竞争能力,增强了办学实力。

学校以发挥多学科优势,加强综合性、跨学科科研力量的联合为重点,成立了工程研究院,提高了学校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的竞争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组织电子信息、经济管理、交通运输等多学科的科研力量,牵头主持完成了铁道部重大综合项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2000年通过了铁道部鉴定。由北方交大网络管理研究中心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系统的研究”,通过了国家验收,并在中央党校正式投入应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学校以加强科研储备,大力开展基础性研究为重要支撑,使学校参与国际科技前沿竞争的能力显著提高。学校制定了积极支持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的政策,加大前期支持力度,使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通过努力,“中国高速互联网研究实验网”、“电子聚合物场致发光材料”、“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系统研究”等一大批课题获得国家“863”计划、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并都取得了预期的标志性成果。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经费数进入全国高校50名。

学校还以服务行业经济和社会经济为着眼点,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学校注重科技产品的开发,以产业化为目标,积极解决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难题。“211工程”建设期间,学校完成了“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货物快捷运输体系”、“高速列车实时跟踪系统”、“200km/h电动车组异步牵引电机”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学校研制开发的“数字化通用机车信号”产品,已经在全国铁路推广使用上万台,创产值近2亿元,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作为被铁道部批准可研制计算机联锁产品的唯一的一所高校,“JD-1型微机联锁”产品已经通过铁道部鉴定,正式定型生产。现代通信技术的关键设备V6协议IP路由器,在全国首先研制成功,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

着眼于新世纪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北方交通大学充分发挥地处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域的优势,成立了“北方交通大学科技园”并已挂牌运行。学校明确提出,要把科技园建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员的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从而加速推进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

机制:锐意创新出活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高等学校来讲,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同样关键。可以说,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就没有改革发展的动力,就不会有“211工程”建设目标、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北方交通大学“211工程”建设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走的就是这样一条以改革促发展的路子。

“九五”期间,学校以转换机制、提高水平为核心,大力度推进了第二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了岗位聘任和竞争上岗,精简机关、教辅人员20%,精简处科级干部46%,在全校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学校还以提高“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进行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四制”,即学科建设的项目负责人制、项目建设任务合同制、管理与发展滚动竞争制和设备有偿占用制。

这种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了“211工程”学科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学校实行自筹部分建设资金的管理办法,规定使用“211工程”建设资金的项目,都要自筹10%的经费。这项措施的实施,增强了教师合理、高效地使用“211工程”资金的责任感,也调动起教师用研究成果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在1999至2000年的两年时间里,自筹的建设经费就达1600多万元,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双丰收。

机制的转变,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九五”期间,学校根据“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加速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提高教学科研装备水平和投资效益”的思路,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将原来的65个实验室合并调整为35个,提高了投资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重点建设,光纤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信息科学与工程,运输自动化与通信,交通运输系统模拟等5个实验室被批准为部级开放实验室。学校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的“中北电磁兼容联合实验室”,已经通过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专家组的评审,其检测和研究能力居国内先进行列。

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文献信息中心建设等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130多门课程的电子教案、50多门网络课件投入使用。北方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引进大型磁盘阵列数据库,已建有中国全文学术期刊镜像站、万方数据镜像站、PQDD世界最大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居全国高校领先水平。

此外,学校还系统地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多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211工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蓝图:瞄准一流谱新篇

1996年3月28日,在交通大学百年庆典的前夕,江泽民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四所交通大学的领导,发表了教育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讲话,并为交通大学题词“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给海内外万千交大学子带来了莫大鼓舞和鞭策,也为正积极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北方交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从那时起,“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就成为全体北方交大人奋勇前进的旗帜,鼓舞和激励着交大人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夺取了改革、建设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转眼间,北方交通大学走过了辉煌的五年,迈进了崭新的21世纪。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挑战,面对“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的崇高历史责任,北方交通大学集全校之智,聚全校之力,提出了新世纪新的发展战略目标:

要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依靠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到2005年,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体制完善、管理科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格局。“211工程”二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大学。

到2010年,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全面达到国内大学先进水平,全面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并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发展目标,凝聚着北方交大人对创建一流大学的执著追求,体现着北方交大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豪情。

面对新的征程,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北方交大人有这么一种雄心壮志,有这么一股勇往无前的闯劲,必定能在新世纪创造更辉煌的成就,谱写更灿烂的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