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2001-06-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这三所国家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这所具有105年办学历史并率先进行高校并校改革的学校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紧临雪域青藏,怀揣挺秀岷峨,面临碧波锦水。校园环境幽雅,红楼古木,花草锦丽,人文炳焕,是西部地区学科门类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11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所进行的规模最大、最系统的一次重点建设与改革工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建设一批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

1996年4月,四川大学通过原国家教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启动了该校“211工程”建设。

1998年5月,国家计委批准四川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资金到位,从而加快了四川大学“211工程建设进程。

2001年6月,四川大学“211工程”建设11个子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全部定级为优秀。

5年前,四川大学确立的“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是:“探索新型综合大学发展的路子,发挥文理工协调发展的优势,促进多学科交叉渗透,建立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新格局。到21世纪初,学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一批学科的整体实力进入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或研究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并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新型综合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5年来,四川大学自始至终把“211工程”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抓住并校机遇,抓优势互补,以改革为动力,有效地组织管理,突出重点学科,力创标志性成果。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数学与模糊系统、原子分子科学与工程、资源生物学、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等7个学科或学科群)、公共服务体系与教育基础工程建设(包括校园计算机网、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分析测试中心、教育基础工程<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基础外语教学中心、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四部分)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材楼、皮革楼、生命科学与工程楼、北园学生三舍、研究生宿舍和部分基础配套

设施等6个子项目)三个部分。5年后的今天,四川大学“211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圆满实现了“211工程”整体建设规划中制定的“九五”整体目标,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并且以此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增强了综合办学实力,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整体跨越

四川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总投资为680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6000万元(国家计划委员会安排4100万元、财政部安排1900万元),四川省人民政府安排投资200万元,学校自筹600万元。在总投资中,用于重点学科及装备5000万元,用于公共服务体系1000万元。

另外,该校“211工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费投资计划为7000万元(其中教育部安排4300万元、学校自筹2700万元),超额投入222万元,用于与学校“211工程”相配套的必要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5年的“211工程”建设,四川大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对外交流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川大学一直坚持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龙头地位,采取“重点建设已有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更新传统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高技术学科”的发展战略,实行“优化结构,促进融合,重点建设,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建设方针。经过建设,使学科结构趋于合理,部分重点建设的学科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研究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培育和壮大了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九五”期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1个增加到65个,硕士点由99个增加到126个,同时还增设了工商管理、法律和工程硕士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由4个增加到10个;新增了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四川大学始终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的办学思想,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重能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性”的改革思路,重点实施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5年里,在校本专科学生由16881人上升到19847人,而其中专科生由3528人下降到405人;硕士生由1578人上升到3506人,博士生由377人上升到806人,留学生由195人上升到233人。“九五期间,四川大学总计授予学士学位14175人,硕士学位2439人、博士学位463人。其中硕士学位获得者占建国以来培养研究生数量的1/3以上,博士学位获得者是建国到1995年46年间的2.4倍。

——四川大学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逐步形成多学科协作攻关,基础、应用、开发研究一条龙,立足成都、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新格局。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方面,“九五”期间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6156项,获得各类研究经费4.4891亿元,其中1999年首次突破1亿元,2000年达到1.2亿元。发表的SCI、EI、ISIP论文共计1506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4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8项。该校承担和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有分别于1999年、2000年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大熊猫DNA指纹探针研制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和“硒镓银单晶体的制备方法”的研究,有填补国内空白的RDS航空雷达模拟机(199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还有发挥水利、化工的综合优势研究解决水电站建设中的“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新技术研究”(199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万县长江大桥特大跨钢筋混凝土拱桥设计施工技术研究”(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和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1999年获教育部自评奖以来的第二个特等奖。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九五”期间共承担研究课题945项,比“八五增长82.1%,研究经费1691万元,比“八五”增长近5倍,其中2000年达到629.6万元。五年间,共出版著作565部,发表论文3904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8项。在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评奖中,该校的《中国道教史》(二等奖)、《中国城市用地制度研究》、《近代重庆城市史》、《西藏文明向东发展史》、《宋代诗学通论》等专著获得奖励,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四位。在教育部第二届社科成果评奖中,该校获奖7项,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列。该校的四家科研机构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由于“211工程”建设的推动,该校2001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七位。

“九五”期间,该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也有了大的发展。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申请专利数127项,获得授权的专利74项。签订技术成果、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139项,转让金额1076.2万元。在1999年全国首届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上,该校的成交额达2.5亿元,居参展高校第三位;2000年第二届交易会成交额达5亿元,居参展高校第四位;两次均获得组委会颁发的“优秀成交奖”。1999年国家批准建立15家大学科技园,该校是试建的重点高校之一,今年已通过验收正式挂牌,目前入园企业24个,注册资本2.9亿元。

——“九五”期间,学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形成了一支以著名专家教授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学科覆盖面广,政治业务素质高,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群体效益明显的教师队伍。2000年全校教职工6866人,其中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3754人。教师中教授(研究员)为54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571人,教学科研人员中高职比由1996年的45.72%上升到55.3%。40岁以下的教授由1996年的35人增加到76人,35岁以下的副教授,大致维持在170人左右(1996年为175人)。学校目前有两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0个。

“九五”期间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校着重抓了调整学历结构和强化编制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等工作。通过“内培外引”,目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已由1996年的35.39%上升到62%,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由1996年的157人(占3.65%)增加到389人,加上1998—2000年本校教师考取的在职博士296人,教师队伍中的博士总数已达685人,占教师总数的18.24%(1996年规划目标为15%)。

——四川大学不断扩大和增进与世界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到2000年,该校已与51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接收留学生总数950人。“九五”期间,公派出国(半年以上)362人次、自费515人次;其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作为欧盟在华设立的最早的六家研究机构之一,“九五”期间,在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框架下,共获得资助经费410万元,合作研究项目9项,交流项目30项。

在这5年的“211工程”建设历程中,川大人团结奋进,求是创新,继拉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强合并”序幕后,又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在神州西部的新篇章。

重点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四川大学“211工程”建设紧密围绕重点学科,集中力量,为取得成效显著的标志性建设成果奋力拼搏。该校“211工程”建设从立项到建设实施,始终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其他建设、重点学科建设与其他学科建设的关系。一方面,在经费安排上,直接用于重点学科的建设经费占国拨和自筹经费的大部分;另一方面,大的基建项目,如生命科学楼、皮革楼、高材楼、水科所露天实验场等,都直接服务于重点学科。此外,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建设中,针对重点学科设立专题数据库;大型精密仪器的购置也向重点学科倾斜。这些措施的推行,对创造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尽快缩小与国外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建设项目

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建设项目在“九五”期间出版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著。目前,已完成汉语史研究丛书一套20种、中国古典文献学丛书一套32种,共计1300万字;整理出版1300万字的《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等重要古典文献资料;编撰《全宋文》第51册至180册共1亿字;《苏轼全集校注》800万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寒山诗注》、《语文学论集》、《中国语言学史》、《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等。1996年以来,获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4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项,获中国图书奖1项,获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共计19项。该学科还初步建立了开放的资料贮存与信息检索数据库,并已实现联网,汉语史资料库建设已录入近1亿字。该学科点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学科已成为国内外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中心。

(二)数学与模糊系统项目

数学研究领域历来是四川大学的学术强项。1997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是教育部高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四个主任单位之一;该学科所在的国家数学人才培养基地经教育部验收评为全国优秀基地。

该学科形成了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高的研究队伍。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5人。此外,还有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获得者6人等。

该学科在拓扑学与模糊系统、微分几何方向、代数学方向、随机信号处理、数论方向、泛函分析与控制论方向、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方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向、计算数学方向、金融数学方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重视的重要成果。其中在W o r ld Sc i. Pub l.出版的国际上第一部系统的《Fu z zy Top o logy》专著被德国数学评论(ZBL)评为“原创性工作;辛手术理论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相关结果在1998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报告,论文发表在数学顶尖杂志之一的“In ven t. M a th.”上,还得到了关于Hu r-w itz数的递推公式;主持、承担国家基金等项目90余项,其中重点项目15项(含攀登3项);每年在国内外数学核心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5年共出版专著8部,获得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其中,柯召获得了1999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刘应明等获199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几何研究方面还获得“求是奖”。

(三)原子、分子科学与工程

原子、分子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以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学科为主要基础,新建、更新和补充了瞬态光谱实验室、冷聚变实验室、原子团簇与纳米材料实验室、团簇物理实验室、新型激光材料的原子分子设计与制备实验室、原子分子工程理论设计与实验室、原子碰撞理论计算室、生物大分子科研组。这些实验室和科研组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色,创新能力强。与国防科研单位密切合作是本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在5年中,该学科得到多项总装备部预研基金和中物院院外基金的资助。在“九五”期间,该学科共获得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预研基金奖多项,在本学科优秀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们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超高分辨率背散射(RBS)界面能谱仪,“微团簇立体结构的首次实测”被选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二)》,专家评价“此项工作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从无到有,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四)资源生物学

资源生物学建设项目在学科建设方面,该学科拥有草原生物防治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新获准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新增一个四川省重点学科,新设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个,该学科所在的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于1999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该学科在建设期间承担了102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40余项;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国家级4项,部省级一等奖4项。在“大熊猫基因指纹探针制备和DNA提取方法”、“中国四川杜鹃花”、“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研制、生产及在青藏高原草地大规模应用”和“植物光系统II结构、功能与活性调节研究”等方面的成就显著。建成的峨边黑竹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试验示范区”、若尔盖“川西北高寒草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试验示范区”运行良好,已接受大量研究者和学生到示范区开展科学研究和实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科技开发方面,先后研制出几种天然药物,两种生物农药和两种保健食品,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亿元。其中,草原毛虫病毒杀虫剂的生产与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

“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以水力学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有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新增二级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点一个;同时还新增省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目前,该学科已建成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水利水电科学与工程实验研究基地。九五期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28项。他们参研的“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筑坝新技术研究”系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7年获国家电力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碾压混凝土(RCC)拱坝筑坝新技术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并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高土石坝动力分析及抗震工程措施研究”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地震行波输入动力分析理论的计算模式和通用方程,研制了高土石坝非线性三维动力分析软件,针对瀑布沟工程完成了抗震安全及抗震措施分析论证,成果在工程设计得到参考应用。经电力部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及水垫消能机理研究”被鉴定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垫消能机理研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获199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学科承担了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28项,包括国家巨型水电工程溪洛渡水电站科研项目9项,国家西部大开发首批重点工程项目紫坪铺水库的科研项目5项,援助西藏地区科研项目十余项,三峡、小湾、小浪底、葛洲坝等国家大型水电工程10项。

(六)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学科是我国高校的第一个高分子材料专业,也是我国高分子材料领域中第一个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四位一体、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一批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中唯一的高分子材料学科。1996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省部委及企业委托项目20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7项,军工及配套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51项。“九五”期间,该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申请专利37项,获准发明专利14项。高分子力化学及辐照增容研究,开辟了高分子力化学加工和合成的新途径。同时,该学科在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与技术、超声辐照制备聚合物、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特种与专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油田开发用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七)皮革化学与工程

该学科拥有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专业实验室。在“211工程”建设过程中,该学科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国该学科最重要的对国内外开放的科研基地。通过5年建设,该学科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已成为国际同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主要体现在:近5年本学科的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投入经费达2176.8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和攀登计划项目11项,承担省级科研课题24项,承担横向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2项,获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项,以上各项均居全国本学科第一;培养硕博士研究生人数(招收75人,授位52人)居世界本学科第一。

为对七大重点学科建设及其标志性成果的创造提供保障,四川大学还十分注意完善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与教育基础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了校园计算机网、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分析测试中心和教育基础工程四个项目,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提高了学校教学的现代化水平,优化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

管理机制

四川大学能在“211工程”九五建设期间取得以上突出的成就,离不开上上下下拼搏创新的精神与气魄,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四川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严格实行一级法人,校、院(系)两级管理的模式,推行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设备管理、图书文献资料管理、设备采购招投标等各项管理办法和措施,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对保证“211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有决定性作用。

其一,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按照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管理的要求,四川大学“211工程”建设实行一级法人两级管理的模式,学校一级的法人小组由主管校长任法人代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12人)为小组成员,组织实施全校的“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建设的11个项目均建立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组,各子项目工作组组长作为项目的二级管理负责人,负责各子项目的组织实施。学校还专门成立了“211工程”办公室,确定了专门的编制和工作人员,负责整个“211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与在研究生院设立的学科建设办公室一起,负责协调处理“211工程”中的学科建设问题。从而,为“211工程”的顺利实施构建了严密有序的组织机制。

其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了“211工程”有关的资金、设备、图书、采购、立项、招投标、验收、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照章办事,违章必究,从而保证了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其三,加强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

该校“211工程”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既严格按照“可行性报告的批复”要求运作,又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大中型项目进行再论证。通过再论证,确需调整的重要项目,按规定和程序报请国家教委“211工程”办公室审批同意。在“211工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的“211工程”办公室、计财处、规划建设处、设备处、国资处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按项目审查——专家论证——市场调研——招标采购——建账建卡和检查验收等环节全程组织项目的实施。

涉及“211工程”建设的各种基建项目、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购买,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学校成立了由“211工程”办公室、设备处、审计处、监察处、财务处、规划建设处、国资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招投标小组,负责实施“211工程”的工程建设、设备采购等方面的招投标。通过招投标,规范了涉及“211工程”的市场行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资产管理和财务运作上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设备处和计财处落实专人负责“211工程”的设备管理和帐务工作,建立了“211工程”设备和帐务的管理体系,在银行设立了“211工程”资金专户,从而做到了资金的专款专用,以确保“211工程”各项任务的完成。

其四,狠抓项目实施的中期检查。

“211工程”子项目启动以后,学校每年进行一次项目的年终小结和检查。项目执行中期,各个子项目进行了自查,并组织专家实地检查,对项目的建设进度、经费使用、设备安装(运行和使用)、已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剖析,并根据专家意见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与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其五,精心组织子项目验收。

为了搞好子项目的验收,学校成立了验收工作领导小组,以验收促巩固、促提高。七个重点建设学科和三个基础设施项目、四个公共基础课建设项目,都落实了具体负责的校领导和相应的职能部处,从而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不仅达到了预期效果,而且还明确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奋斗目标

“211工程”建设对于任何一所中国高校来说,都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财富,对于四川大学而言,这样的机遇和财富被赋予了更深更新的内涵——它紧紧维系着这所百年学府六年多来艰难跋涉的并校体制改革:1994年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的第一次“强强合并”,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序幕;2000年与原华西医科大学的第二次“强强合并”,迎来了自身历史上又一里程碑。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211工程”建设成为四川大学并校改革的助推力;另一方面,并校改革的成效作为“211工程”建设的成果,已经和必将继续作为合并高校深化校内改革的借鉴。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九五”期间,四川大学乘着“211工程”建设的东风,为学校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四川大学成立以后,学校在新的党政班子的统一领导下,召开了新四川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按照精减、高效、融合的原则,组建了22个党政机关职能部处,公开选拔了机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完成了学院调整、后勤集团组建和干部竞聘工作;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所有这些,都为四川大学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新的四川大学成立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目标是:努力把四川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孵化器与辐射源;成为高水平医药科学研究和提供高质量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基地;成为促进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库;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成为国家在西南地区布局的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百年名校,世纪辉煌。当新世纪的阳光映透一江奔流不息的锦水时,四川大学这艘艨艟巨舰正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该篇报道所指的“211工程”系指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后的部分。原华西医科大学的“211工程”部分的检查验收推迟进行,以后再作补充报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