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土地流转闯出新路

2001-06-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绍雄 胡晓军 通讯员 辛卫平 我有话说

一场以农民自愿互利进行、政府积极稳妥推进为特征的土地制度改革,目前正在江西省宜春市广大农村悄然兴起,并已具一定规模。

记者日前在这里采访时了解到,自1997年以来,该市许多农民即开始自发流转土地经营权。迄今为止,宜春市已实现农村土地流转44.63万亩,占全市耕地近10%;50万亩果茶园基本实行了租赁或买断经营,涌现个体租山造林户1.5万户,累计造林12万亩;通过水利产权改革,引进、置换资金6000余万元,使80%的水库水面得到有效利用。

土地抛荒怎么办

宜春市辖10个县市区,人口520万,是江西省的传统农业大市,其粮、棉、油、猪的总产量多年居江西全省之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同各地一样,多种原因使该市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已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没有精力去经营土地,出现对承包地不投入、对责任山林不管理的消极现象,甚至弃耕、弃管,导致土地抛荒;不少水利设施也因缺少投入而长期得不到维修改造,综合效益难以发挥。相反,农村大批种田能手和率先富裕起来的能人,有着扩大规模种植、大面积开发“五荒”资源、领头兴办水利设施的强烈愿望和经济实力。如何协调解决好这一矛盾,把消极现象转化为积极因素?宜春市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地进行着探索。

上高县新界埠乡光明村西头村民小组原有农户90户,420人,206个男女劳力,水田面积690亩,由于外迁和进城务工经商,到1997年春耕之际只剩下73户,344人,100余个劳力,造成185亩水田无暇顾及。村组干部简新才、简选明等眼看这些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粮田就要抛荒而心急如焚。他们经过激烈争论,分头征求了农户的意见,以村小组名义提出一个重要设想——实行“反租倒包”,即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185亩水田反租过来,签定土地经营权转让合同,再由村小组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倒包给村民经营。此举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同并付诸实施,从而发出宜春市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的先声。

“反租倒包”逐步推开

对于农民自发进行的土地流转,开始有不少人担心这种做法与“30年不变”政策不相符,但宜春全市上下通过解放思想最终形成了共识。市委书记危朝安说,“30年不变”并不等于土地30年之内一定要由原承包人一包到底,而是指土地承包期不变,应该允许集体和农民在承包期内根据经济规律和实际情况依法流转土地的经营权;如果土地经营权不放活,想种的没有田、有田的不去种,“五荒”资源没有开发利用,水利设施被闲置,农村经济得不到发展,这才真正是与中央决定延包土地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于是,“反租倒包”等做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自觉自愿的赞成和维护下,在全市逐步推开。

在具体操作上,该市通过采取反租倒包、竞标招标、租赁、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集体之间进行流动和转让;通过采取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促使商品林经营权、管理权、受益权向经营者转移,提高商品林管理和集约经营水平;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的总体要求,对现有小型水利工程,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包则包,重点突出产权转让;对大、中型水利工程,重点突出搞活经营权,拍卖使用权,租赁、承包期限一般要求在10年以上。同时,该市还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措施,既保护好土地转入者的利益,努力帮助土地经营大户解决好具体困难,也注意充分保障农村困难户和缺乏非农产业就业门路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避免出现农民因离开土地经营而影响生活的情况。这些政策出台后,宜春市迅速掀起了群众自觉自愿参与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高潮。

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事实表明,宜春市兴起的这场土地制度改革,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将竞争机制引入土地承包经营,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经济规律,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了积极作用:

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全市水管单位进行产权改革以来,水利经济收入由1997年的3.7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5.6亿元。

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实行“反租倒包”后,宜春市出现了一批种粮大户,使传统的“家家农工副、户户小而全”、以自耕自种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逐步向规模化、企业化经营方式转变。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如樟树市洲上乡成立了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把农民抛荒的耕地通过乡政府出面调整集中起来,进行连片经营,改变原有种植水稻的单一模式,大面积种植冬瓜、中草药、榨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仅晚冬瓜一项,全乡种植达1000亩,每亩毛收入在5600元左右。

加快了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进程。土地流转后,承包大户都渴望使用新技术、新品种,以提高产量、提高效益。现在,农技部门向一个大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一推就是几十亩甚至几百亩,相当于向原来的几十户甚至上百户农户推广。农业机械推广也是如此,过去一户种几亩田一台机具用不了,一头耕牛足矣,农业机械耕作基本不存在。现在,农业机械的使用量大增,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