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德治国 以德育人

2001-07-07 来源:光明日报 董永绵 我有话说

“以德治国”,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这一治国方略,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实施“以德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所在。能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道德素质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由于高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更应突出加强“德治”。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育管理上应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实施“以德育人”。

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倾向,因此,只有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提高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水平和自觉性,增强道德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培养振兴中华的一代新人的任务。

第二,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以德育人”的基本保证。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因而,教师要自觉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对祖国、对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对工作满腔热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模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不断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大学生正处在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复杂和成熟的时期,对人际关系的承受力也日益增强和深化。因而潜藏在教职工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高尚的人格无声无语地具体化、日常化于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之中,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职工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为人处世和言谈举止时刻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在思想上,要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在工作上,要爱岗敬业,科学严谨,认真求实;在为人上,要胸怀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在生活上,要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知识要丰富,语言要准确生动,仪表要清洁整齐,举止要文明和谐,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大学生。

第三,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风是学校长期育人实践所积淀的共同心理定势、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对大学生起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师风和学风。师风体现了教学风气、学术风气、管理风气和服务风气。学风的核心是学习风气,主体是学生。师风对学风有带动和促进作用,没有良好的师风,很难形成优良的学风,更谈不上健康向上的校风。只有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大学生才能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学校的德育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因此每位教职工都要树立对国家、对社会和对学校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把德育渗透到各项业务中;管理干部要做建设优良校风的表率,清正廉洁,求实创新,坚持原则;业务教师要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后勤职工要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以优质的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上养成崇尚真理、刻苦钻研、富于开拓、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上养成敬重师长、诚恳礼貌、遵纪守规、举止典雅、乐于奉献的风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