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终身教育向我们走来

2001-07-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郑晋鸣 通讯员王金福 我有话说

72岁的汪侠1949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未被录取。他说:“本以为这辈子没机会考大学了,没想到今年高考对老年人也敞开了大门……”一位主管教育的领导深情地说:“当这位老人走进考场的时候,这已经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今年参加高考的453.5万名考生中,72岁的南京考生汪侠是江苏年龄最大的考生。据悉,虽然像汪侠这样超过60岁的考生全国仅有10人,但这无疑给人们一个信号:终身教育已走向普通百姓。

我国高等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每年统一高考到试点的春秋两次高考,从“统一”的年轻考生到不同年龄段的考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18—22岁年龄的人口中接受各类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了15%,其中苏州超过了30%,但大龄、高龄如何接受高等教育却一直是个“盲区”,很多人“学习有心,考试无路”,原因是我国对高考考生有着年龄上的限制。年逾古稀的汪侠便是这之中的典型代表,解放前念过高中,194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但由于名额有限未被录取,之后的几次虽然考上了,但由于工作原因也未能如愿。今年4月,国家对高考年龄放开后,汪侠兴奋不已,随后便报名参加了高考,立志要完整地读一次大学。更引人注目的是,在记者问他对自己考试的评价时,他说,“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在退休后的日常行医中,很多病人希望医生在文凭和水平上实现‘双高’,本以为这辈子没机会考大学了,没想到今年高考对老年人也敞开了大门,通过这次高考如果我能圆大学梦,拿到文凭,无疑给自己的日常行医加了个双保险。”因在铁路部门做了几十年的医生,汪侠专门报考了东南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专业……

一位教育界领导认为,像汪侠这样的高龄考生虽然不多,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重大,这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起点。这位主管教育的领导深情地说:“当这位老人走进考场的时候,这已经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

记者在与汪侠的交谈中了解到,工作了一辈子,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完整地读大学,现在教育改革了,他要利用好这次机会,学点知识,感受大学的氛围。显然,这位老人参加高考并不是为了求职和发展。当谈到对这次高考的信心时,汪侠说,复习的时间太短了,很多东西不熟悉,但不管怎样要努力去考,不计成败,争取考出好成绩。参与汪侠数学辅导的南京42中的蔡老师告诉记者,高龄考生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力和反应能力远不如中学生,这无疑会加大他们的高考难度。很明显,这位老者的参与也给我国的教育界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建立一个适度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的立体教育体系,同时,由于高龄考生的参与,高校教育体制应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不分年龄、地区的大众化教育体系。

对于高龄考生的出现,有的教育界人士也提出,我国的高考模式正在走向多样化,今年全国就出现了“3+2”、“3+X+综合”等6种方式,据悉,明年北京将单独命题。同时在录取方式上,今年江苏省的改革力度明显加大,允许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3所部属高校,在全国率先实行自主招生。显然,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为接受终身教育的高龄考生的出现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高等教育,能否建立多层次、针对不同年龄层次而有不同录取方式的终身教育体系,让大龄、高龄考生能够圆自己的大学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