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老校焕青春 教学科研结硕果

2001-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秦晓怀 我有话说


谢克昌,男,1946年10月生,现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一碳化学与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山西省科技功臣等。主持国际、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著近300篇(部),获教育部、山西省科技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记者: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的大学校长,您对学校今后的发展如何定位?

谢克昌:太原理工大学历经一百年的变迁和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模式。面向新的世纪,我们必须紧紧结合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在智力支持、人才支撑、成果提供和文化集散等诸多方面对之产生重要影响,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更快发展。

作为一所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正在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学,我们的定位是学校的整体水平处于同类学校领先并稳定地处于全国100强高校之列,我们的办学思想是坚持本科教育为本,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并进。为此,学校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学校发展作为主题,把内部管理作为主线,把学科建设和科技开发作为动力,把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教职工生活待遇作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动学校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合并办学的学校,您对学校近年来的发展如何评价?

谢克昌:我们学校是1997年3月由原太原工业大学和山西矿业学院合并而成的,纵观四年来的发展历程,我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资源有效重组,合并优势凸现,学科发展突出,整体趋势渐佳,学校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超常发展态势。

目前全校主体学院均有了博士学位授权点,共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1个硕士点。学校也是山西省唯一一所为军队培养后备干部的高校和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工程硕士的地方高校。学校还是重组后的“一碳化学与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这在地方高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最近,为扩展工科门类学科覆盖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又设立了一些新的学科,成立了“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可以说,学科专业的调整、建设,不仅对目前学校的整体发展发挥了“龙头”作用,而且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记者:听说您是全国地方大学较早的“民选”校长,并已担任校长六年了,那么您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您认为如何才能办好一所大学?

谢克昌:“民选”是大家的一种信任,努力把符合高教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运用到办学实践中去才不致辜负这种信任。从我的体会,大学是实现“播种文明,开垦未来”的重要阵地,它的主要功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强者,同时它还应该是科学与文化的集散地。它的这种特殊功能决定了大学应该按照大学来办,不能用政府的模式或企业的行为来规定和要求它。我们应该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增强自主办学意识,扩大自主办学权力,按照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协调、有序、自约、健康地促进高校良性发展。

记者:您的学术和社会兼职不少,除科研外,还指导着20多个博士研究生,您是如何处理这种“多肩挑”的关系的?

谢克昌:当好校长是我的主职,做好教师是我的主业。我酷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教学事业,如果将我目前的年龄分成两部分的话,22年的求学和上学前的5年恰恰是一半,另一半则全部用在与科研教学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工作上了。一方面我通过减少休息、提高效率来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我从相关兼职和主要职业中找出共性,加强互补,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做学问与搞管理都要求科学严谨、求真务实,把管理与兼职中碰到的社会问题和解决思路用于科研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层是将从事科研教学第一线工作的体会和实践通过管理与兼职发挥作用,如每次参加全国政协大会我都要以高等教育、人才问题、科技进步、能源问题等内容撰写大会发言;在科教队伍中倡导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并特别注意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的宣传;呼吁建立有利于年轻的创造性人才发挥才干、脱颖而出的培养使用机制和法规等。

记者:明年就是太原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了,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谢克昌: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成立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的三所大学堂之一。百年校庆的意义不在庆祝建校百年活动本身,而是要通过对百年办学历史的回顾,做好对未来发展的设想,把已有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办学优势,当作太原理工大学的宝贵财富和发展的基础,以“财富”和“基础”进一步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对一所大学,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存在与构架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生命与精神。通过百年校庆要进一步光大科学与民主的精神,焕发新世纪的生命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