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信息化有了刻度尺

2001-08-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露沙 通讯员 彭琦 摄影 曹飒 我有话说

早从1993年开始,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及其前身)就把建立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作为一项基础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组织制订工作。《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公布后,记者访问了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主任、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宋玲,请她谈谈这一指标的重要意义、特点和作用。

宋玲说,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都在加快信息化进程,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也将信息化放在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位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十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各地在实现信息化中究竟该如何操作?如何知道自己在信息化进程中所处的位置?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这一切都迫切地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与统计指标体系,它对科学评价国家及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正确指导各地信息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如何定量反映信息化的水平和程度,各国也都在探索之中,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应当说,信息化这个词还是我国首先提出来的。宋玲说,信息化的英文是in fo rm a t iz a tio n,英文字典里面是没有这个词的,只有in fo rm a tio n in-du stry(信息产业)或者in fo rm a tio n tec-hn o lo g y(信息技术)。美国是先实现工业化,然后信息化;而我国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所谓信息化就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广泛地开发信息资源,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教育以及人民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力求加快实现现代化。

宋玲介绍,当初我国提出GDP指标,前前后后花了7年时间;如今提出国家信息化指标花了8年时间。8年间,汇集了各部委、各省市、各院校的大量专家和大量研究成果,先后提出过几十套方案,开过十多次专家讨论会,仅文献就积累了6000多篇,并进行了省、市、镇各级试点。之所以如此慎重,是因为统计指标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路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谈到国家信息化指标的制定原则和特点,宋玲说,一是要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二是考虑能与国际间信息化比较接轨;三是要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四是要具有导向性。

国家信息化指标是根据国家信息化的6个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选择能反映各个要素水平的指标,通过国家、部门和地区已有和新增的统计报表以及有关单位的抽样统计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它能综合反映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及发展趋势。

在国家信息化指标的制定中,不仅重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而且特别重视信息的交流,人们对信息的使用。例如其中第7个指标是“人均电话通话次数”,而不是“人均电话拥有量”,还有“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都是强调使用。又如“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它包括了各类数据库总量及总记录数,反映了信息资源及开发利用的状况。而“电子商务交易额”,通过总成交额直接反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这20项指标有很强的导向性,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中主导作用的效果等方面对信息化加以引导,以保证我国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宋玲说,国家信息化指标的出台,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必将积极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