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纤道与乌篷船

2001-08-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在很多人眼里,乌篷船早已成为古越都城绍兴的文化象征了。黑船、黑篷、黑桨,还有船工头上的黑毡帽,在宁静的水面上“嘎吱-嘎吱”地剪破一个个涟漪,粉墙黛瓦,弯桥拱月也都轻轻地摇摆着身影,挺美的。这景色不仅宜人,看来还能开启心智:徐渭、王守仁、陶成章、徐锡麟、秋瑾、蔡元培、鲁迅等都是绍兴人,都与这乌篷船有着不解之缘。

中国的古船史比中国的文明史还要久远。早在旧石器晚期,人们已经用竹木并筏在江河上捕鱼了。考古证实,全国最早的“刳木为舟”的独木舟,距今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东汉始现的双体船,是我国船舶史上的一大飞跃。隋朝有了大龙舟,唐朝发明了海鹘船。这种海鹘船增加了封闭式水密舱,即使一舱受损,也不会导致全船下沉。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技术保证,才有了后来鉴真和尚东渡的成功。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记载:“中国唐代的海船特别巨大,波斯湾风险浪恶,只有中国海船畅通,阿拉伯的货物都请中国船远渡重洋。”到了宋代,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南宋杨么义军在洞庭湖制造出24个车轮的车船。1974年从福建泉州出土的尖艏圆艉海船,船底为坚固的龙骨,两侧用骨架与大腊加固,以增强船舶稳定性。明代是封建皇朝海运鼎盛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

中国的古船分布范围广,各地船舶都有明显的特色,其船型与当地航运条件、水位、水速、气候切切相关,从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外观。在敦煌石窟中有70多幅画中绘有100多艘各式各样的舟船。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类型船舶的大集会。绍兴地处钱塘江南岸,乌篷船与白篷船、乌篷脚划合称“绍兴水上三绝”,旧社会被大户人家用来上坟祭祖、收租放债、串门作客,当然还有观看社戏。周作人《乌篷船》这样写道:“雇一只船到乡下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

乌篷船顺风时可扬帆前进,无风时则需船工背纤引船,于是河岸上便留下了长长的古纤道。让绍兴的古纤道声名远扬的,是始建于唐代的纤道桥。这座古桥是唐永和年间,由会稽观察使孟简主持修建的。它由花岗岩石板铺成,全长近400米。1000多年来,静静地躺在萧甬运河之中,任一艘艘乌篷船承载着岁月来往穿行,目睹文人骚客在桥头吟诗泼墨,对酒当歌。“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纤道桥增加了绍兴文化的厚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