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管事”者向服务者转变

2001-08-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宇皓 庄建 我有话说

作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后勤改革已成为各高校最为关注的话题。地处保定市的河北大学,在既缺乏大量资金支持,也没有很多中心城市众多高校“联合办后勤”的天然优势的背景下,后勤改革颇具特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改后勤不是“甩包袱”

近年来,河北大学发展十分迅速,2000年招生已近6000人,目前在校学生已超过1.3万人。在屡受后勤“瓶颈”困扰之后,河北大学从去年开始,下决心启动后勤改革,校领导的态度十分明确:后勤改革不是“赶潮流”,决不能停留在表面上。2000年3月,河北大学宣布撤消总务处,将后勤部门进行转制重组,成立代表校方的甲方——“后勤管理处”和企业性质的乙方——“后勤集团”,把后勤成建制地从学校“剥离”出来。

“剥离”,对于后勤集团的员工来说,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工资从原来到学校财务领转为由集团发放。他们担心,这是不是意味着学校把后勤员工当作是“包袱”甩掉了?

这样的担心很快就被证明是多余的。新成立的后勤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竞聘总经理,并鼓励人才向后勤集团流动。一批有知识、有魄力的中青年人才通过竞聘出任了集团的管理者。以往后勤职工整体素质偏低、人员构成单一的形象因此大为改观。这让后勤集团的员工稍稍定了心。

“管理员”换成“服务员”

“后勤改革的对象不是后勤职工,而是原有的管理体制”。原校人事处副处长、世界经济研究生李占平在出任后勤集团总经理后,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在集团成立之初,还有不

少人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与其到集团的管理层任职,还不如当食堂经理“实惠”。一些管理岗位竟无人应聘。于是,李占平先从后勤的糊涂帐“开刀”:严格出入库制度,实行全成本核算,提出“首先向管理要效益”。集团内部,实行按需设岗、择优上岗,打破原来正式职工和临时工的差别,真正做到“优劳优酬”。

不仅如此,集团把管理的目标直接瞄准了国际化标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令人吃惊地在全国高校中率先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后勤“剥离”了,学校师生的心也悬起来了:“原来好歹是一家人,如今后勤彻底剥离出去了,会不会一心只想赚钱了?”李占平心里最清楚,作为企业,从管理要效益只是一个方面,最终的效益还是要来自市场。河北大学的广大师生,就是后勤集团最直接的市场。集团必须首先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过去后勤工作习惯了用‘管’这个字,‘管仓库’、‘管宿舍’、‘管食堂’,而缺了服务意识。”李占平认为,后勤集团要赢得市场,必须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后勤集团的角色转化,师生们很快就感受到了:学生公寓里不再有坐办公室的“管理员”,取而代之的是在每个楼层忙碌的“服务员”;夏天,带空调的食堂被开辟为晚间自习教室;原来的库房办成了“易百”超市,提供半成品的“美家厨房”办到了教师生活区门口;一盆盆鲜花在盛开季节从苗圃移到教师家里“寄养”,“春晖行动”送给老师们的是后勤员工的尊敬和诚意……

“甲方”“乙方”明“算账”

改革让后勤集团的员工从中真正尝到了甜头,集团成立的第一年,就纯增效益200多万元,集团员工也增加了87万元的收入。后勤集团的员工们打消了疑虑,主动要求同学校进行更加完全的资产剥离,彻底放开企业的手脚。

去年下半年,学校同集团坐下来仔细地“算账”,学校把集团占用学校的资产拉了一本厚厚的清单,而后勤集团则将每一项服务需要多少费用也做了详细的计算。对每一个数字,双方都要进行反复统计核实,有时甚至争执不下。对于双方的锱铢必较,校党委书记詹福瑞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它说明后勤集团真正走向了企业化。他说:“后勤集团刚刚成立,近几年中,学校会通过部分资产“零租赁”等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它的发展。但扶持归扶持,既然下决心彻底剥离,这个‘账’一定要算清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