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

学习领会"七一"讲话专题访谈(13)
2001-08-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倪 迅 我有话说

记者: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这里说的“一切”包括哪些优秀的文化?

傅庚辰:我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古代、近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令世人瞩目,我们也引以自豪。但是,讲中国传统文化,只讲这些是不够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应该包括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过程中,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能够战胜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极端艰苦的自然环境?就是因为红军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为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目标,所以他们才能爬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洒热血而在所不惜。这种革命的精神和美好的心灵以及反映这种精神的文艺作品,就是一种革命的文化。优秀文化中,还有人类社会创造的其他文化成果,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达·芬奇的油画、巴尔扎克的小说等等,都是优秀的文化。所以,“一切”优秀的文化至少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我们对这些优秀文化都要继承和发扬。这也就是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所说的“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记者:那么,什么叫作“继承和发扬”呢?

傅庚辰:人类社会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按照我的理解,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是彼时彼地的创造,是彼时彼地先进经验的总结。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今天,就会和此时此地的今天有差距,所以必须结合今天的现实和实践,给予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单纯“照搬式”地继承就不可能真正继承。而这一切的前提和标准,就是为人民服务。古今中外一切文化,只要是有利于为人民服务的都要继承和发扬。

记者:您的见解很深刻,也很好理解。但是,上述这三个方面的优秀文化,其性质和特点又各不相同,在对它们继承和发扬时,也应该有所不同。是不是这样?您能不能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傅庚辰:确实,在把以前的文化用来为今天的人民服务时,要做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对于中华民族古代和近代的文化,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和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并结合社会主义时代的新特点加以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又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魄。

其次,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应运而生的,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发挥过巨大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我们今天要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文化传统,一是要弘扬而不能否定,二就是要创新而不能僵化。

再次,对于人类社会其他文化,由于它们主要是在外国形成的,我们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同时,我们的学习和借鉴,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区分先进和落后、科学和腐朽、有益和有害,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有害的东西。当前,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利用他们所垄断的国际传播网络和舆论阵地,让西方思想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我国进行渗透和腐蚀。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和警惕,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能丧失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

记者: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要做到这一点,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时,还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突出地强调了这一点。您能否对文化创新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傅庚辰: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创新”这个命题,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我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创新不仅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而且包括文化创新。事实上文化创新是更为深刻的关系全局的创新。因为,文化是精神与物质的总和,是塑造人的心灵的工程,在物质方面我们正在建设成千上万项工程,在文化方面也需要建设一个“心灵工程”。“心灵工程”也许是更重要的工程。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文化创新的实质,就是要使我们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与时俱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