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萧克将军与《炎黄春秋》

2001-08-15 来源:光明日报 宋文茂 我有话说

1991年5月,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萧克将军参与发起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北京宣告成立;7月,这个研究会主办的《炎黄春秋》创刊号正式出版。从此,《炎黄春秋》在执行会长(现为第一会长)萧克将军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走上了由初创、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十年耕耘的辛勤中,十年收获的欢乐里,都有着萧克老将军的身影。十年来,萧老对《炎黄春秋》的指导、支持、呵护,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然而都是深刻的,久远的。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后,萧克将军就积极倡导创办一个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史为鉴、以史资治的刊物。他在关于创办《炎黄春秋》的申请报告上批示:“同意。最好快点办理。”熟知萧克将军经历和秉性的同志都知道这几个字的分量。1991年3月正式出版的审批手续完成后,当月通过《炎黄春秋杂志社试行方案》;4月1日全体工作人员在北京景山后街北京市少年宫院内集中办公。

办公室租用的是一家招待所坐西向东的几间平房,“化缘”来的几张桌子有的还残留着“文革”时写大字报的痕迹。如此简陋的办公室,使前来看望大家的萧克老将军立刻想到了延安,想到了“抗大”。他笑着说:“这比当年住窑洞好多了,窑洞里能培养革命干部;你们在这里也能办好杂志。”

社长杜导正将大家一一介绍给萧老,萧老专注地听着,端详着每一个人的面孔。办公室的同志端来沏好的热茶,大家围着萧老品茗畅谈。萧老既关心大家的工作,又关心大家的生活。谈话中洋溢着领导对部属的关怀,长者对晚辈的关爱。

两个月后,一位副社长前往萧老住所请示工作时,萧老特别嘱咐说:“杂志社来了新同志,一定领他们到我这里来。哪有连长不认识他的排长、班长,班长不认识他的兵的道理呢?”他还说:“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一点,只要我没有特殊的事,都欢迎大家来。”

萧克老将军最为关心的当然是刊物的方向,刊物的品格,刊物的质量。《炎黄春秋》以主要篇幅记述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萧老便把“求实存真”四个字看得格外重要。他很欣赏东汉哲学家王充的两句话: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换成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写好人好事,要写得适当,不要再去涂粉;讲坏人,讲敌人,也不能讲过(头)。

1996年7月,《炎黄春秋》创刊五周年,萧克将军又把王充的话题赠我们,以资告诫和勉励。同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举行《长征·世纪丰碑》系列活动,他应邀为编辑出版的《长征大事典》写序。他在《序》中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时,不无讥讽地说:

记得70年代初,我有幸去井冈山,正遇上两个县的同志在争论一个问题,即毛泽东在何时、何地任命林彪当团长。甲说在甲县,乙说在乙县。双方争论不休,虽然没有说明争论的目的,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大概不外是争点“光”吧。

同是这个林彪,在摔死前,有些人说他是南昌起义的正确代表,说他是湘南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的代表。而摔死后,则连他在南昌起义时的连长职务也“贬值”了,改成见习排长了。

接着,萧老严肃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不能人为地歪曲事实。真理只有一个,是不能以某种‘政治上的需要’来改变的。有些同志喜欢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甚至制造材料,歪曲事实”。“这很不好”,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他主张研究历史“不唯上,不唯亲,不唯权势”。他说:“历史的事实是最大的权威。”“搞历史研究的同志必须‘求实存真’,不能作违心之论。”

戎马一生,素有儒将之称的萧克同志,晚年曾任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离职后受中央军委委托主持编纂八路军史料丛书。他在党史、军史研究中力倡实事求是,反对人云亦云。他不管来头,不看风头,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纠正一些讹传,在军界学界传为美谈。

1969年萧克同志被下放到江西永修云山国务院农林部“五七”干校。“因祸得福”,他在干校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不少著作,帮他“清理了时下流行的被颠倒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他在阅读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时,作了不少读书笔记。萧老在笔记中称赞列宁“最伟大最感人之处,就是他敢于公开承认‘十月革命’4年来所犯的重大错误,深刻分析了错误的由来,并提出了切实措施坚持予以改正”。他说:“我重温列宁这些论述,深深感到列宁无论什么时候,对革命事业和他所领导的党和国家都极端认真负责,表现了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的继续做下去,错的便承认错误,切实改正。”

列宁文中有一段话:“我们原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萧老反复阅读后写道:

“我认为,这句话非常重要。想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生产和产品分配,这是错误之一;想用热情的浪潮来直接实现经济任务,这是错误之二;想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来达到上述目的,这是错误之三。回顾我们自己有些年代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实践,这三条不值得我们特别认真地思考一番么?”

读了萧老的这篇读书笔记,联想到1971年冬国家仍然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对于萧老这一辈革命家的政治洞察力和治国安邦的远见卓识,我们能不感叹吗?

常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萧老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确实是受益匪浅。如果说《炎黄春秋》在反映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有其特色,有其成就的话,我们就不能不首先感谢教我们这样做的老师——萧克同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