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大的安民启事

2001-08-15 来源:光明日报 桑思奋 我有话说

我五岁上学,到五二、五三年才六、七岁。距家门口二、三百米远的大新开胡同口,有一个公共报栏。每天必换一张当天的《北京日报》。下了学,我路过时常去看一会儿,那些消息、照片的内容与教师讲的都能一一印证。但每天报纸的右下角还有一块固定的、只有火柴盒大小、四边框起来的小专栏,题目是“今日粮价”。这个公共报栏边上每天一拉溜儿停着六七辆三轮儿、洋车等活儿。间或,也有一、两个拉车的看上一两眼报栏。

“嘿!我说识字的,今儿面多钱一斤?”

“跟昨儿一样,老不放心,你贫不贫呀!”

“我贫?小子!你们家不就这二年才不断顿儿了吗!”

“吃你的踏实饭去吧!”

“车轱辘一转,我又是米来又是面……”虽然挨了两句抢白,可他竟哼起了莲花落儿。

有个老爱光着膀子,剃个大光头的胖子成天不成腔、不搭调地扯着嗓子唱:“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头一句他唱不上来,可他照实了老唱这二一句。转眼50年过去了,当初那几个车夫一问一答之间的那份乐呵儿、踏实,至今我还依稀在目。

“既然粮价每天都一样,干嘛还老天天登呀?”一次我到家把这个“每日粮价”的读报见闻说给了父亲听。记得老父放下手里时常吟诵的《诗经》,透过眼镜片,望着窗外浅浅一笑,若有所思地说:“我也看见了,这,嗯,高明啊!”“高明?”我大惑不解。“民以食为天嘛,”父亲慢条斯理儿地说:“日后慢慢你自会明白的。”

对了,我这篇小文不是叫迟到的评报吗?是呀,都快50年了,评的也实在太迟了点儿。可又怎么办呢?当年我可才六、七岁。如今我已过了天命之年,“天命者”至大莫过于“国计民生”了。解放初期,人们刚从战乱、屈辱的噩梦中醒来,转眼又得面对外侮、饥荒。那块能叫千百万人都踏实的“今日粮价”小公告,恐怕远远胜过当时在报上每天发一篇叫人们大放其心的社论。

小时候吃饭时,父亲不准我们掉一个米粒儿,他常感叹:“耕也,馁在其中矣!”我不明白,他说:“翻成今天的白话就是:种地的人哪,时常都挨着饿呀!”孔子身后快2500年了,其间,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老百姓的日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老夫子的悲天,实在成了中国人悠远的浩叹。然而,圣人若泉下有知,他能面对今天的中国,不知又要何曰、何云了。

父亲享年80岁,离我而去已经20多年了。当初他称道的“高明”,我终于渐渐明白了:报上那块小小的“今日粮价”,决非时下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在刚刚解放那种艰苦条件下,共产党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智慧,保障了民生和安定,这岂止高明,简直是极高明!面对六亿中国人,那无疑是当时最大的安民告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