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极地科研取得多项突破

2001-08-17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李陈续 通讯员杨晓萍 我有话说

本报合肥8月15日电(记者李陈续通讯员杨晓萍)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的国家南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学术研讨会上传出喜讯——历经三个五年计划的我国极地考察科研工作在众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国家将投入8.7亿元支持极地研究工作,为确保我国在这一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提供两倍于前三个五年计划的经费保证。

极地尤其是南极的气候、环境变化对地球和人类影响极大,极地研究已成为当代国际上极为活跃的领域。我国开展极地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20年时间里,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环流、生物及碳循环、高层大气物理、大气科学、生物、冰川、地质和南极对全球变化集成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令国际瞩目的科研成果。其中对南大洋普里兹湾的物理海洋学状况、水文学过程及底层水特征研究,使我国成为该海区的主要研究国家之一;在西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物理海洋学研究中,我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基本解决了“东海盆”和“中心海盆”底层水的来源这一长期争论的科学问题;对南极现代大气和高空大气开展的综合观测研究,在南极海冰与ENSO的联系、高纬电离层特性、极隙区纬度电离层漂移特性及其与行星际磁场的关系、激光特性等问题上取得突破,其成果揭示了南极现代大气和高空大气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为建立南极系统对全球变化影响的评估模型提供了基础资料。中国科大孙立广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应用多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长城站附近湖泊的沉积序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首次提出了在沉积层中识别企鹅粪的标型元素组合方法,首次恢复了3000年来企鹅数量变化与环境变化相联系,首创了研究企鹅历史的科学考古方法,其成果被收录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自然》上,被誉为表达了“中国科学家对南极的新认识”,成为该杂志首次刊发的中国极地研究成果。

据在此间出席研讨会的国家“九五”南极研究项目和中国首次北极科考首席科学家陈立奇介绍,“十五”期间,我国将建设一个国家极地研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的远航和航测能力,通过极地科学的“大舞台”,培养一批年轻的极地科学家,全面提升我国对极地科考和研究的水平,争取有一批研究成果进入世界科学前沿,使中国极地研究在高层次上走向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