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粮食安全亟待重视

2001-08-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来自农业部的消息说,2000年我国粮食比上年减产9%左右。“九五”期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在其他年份基本稳定在5000亿公斤左右,人均占有量连续达到或超过400公斤,2000年则陡然减产。这是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消极因素看,首先要归于天灾。2000年我国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粮食因灾减产;同时也与一些地方片面调减粮食面积、放松对粮食生产的指导相关联,全国粮食面积减少9000万亩。此外,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在部分地方没有全面落实,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粮收入和积极性。

从积极因素看,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一些地方主动调减了低品质无市场的品种,发展起产量相对不高的优质专用粮,全国优质稻扩大了37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分别扩大了2900万亩、1700万亩;受西部大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中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影响,一些中西部省份调减了相关粮食面积。

总体来看,现阶段,由于库存比较充裕,我国粮食总量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紧缺的趋势不可逆转,确保粮食安全不容忽视!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关键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主要是保护好耕地和水资源,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加强优质高产粮食品种的培育和配套生产技术的攻关;

其次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要按照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重点抓好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把主产区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再者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实行优质优价。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正确认识粮食安全问题

朱镕基总理强调,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又是发展中的大国,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搞好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绝不能随意把耕地转为非农用地,严禁在耕地上盖房和搞其它非农建设。只要耕地和农田水利设施不被破坏,一旦市场对粮食需求增加,就可以很快恢复粮食生产。还要看到,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粮食增产的巨大潜力。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大幅度地增加了水稻单产。因此,目前不必过分担心调整农业结构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科技攻关计划确保粮食安全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为解决“食”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促使了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的根本性转变。

“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项目是“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中之重项目,通过5年的攻关研究形成的我国面向21世纪的“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大幅度提高了我国“五大作物”的生产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广泛应用于生产,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未来13—16亿人口的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储备。

构筑粮食安全的新体系

粮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特殊“商品”,保证粮食安全是推进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前提。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出现阶段性粮食过剩,面向新形势,粮食生产越符合价值规律,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越高,粮食供给的安全度就越高;粮食市场越开放、发育越健全、与粮食主产区产销衔接得越紧密,粮食流通就越活跃,粮食供给的可靠性就越有保证;粮食经营主体越是多元化,粮食市场的竞争就越公平、越有利于防止垄断,粮食市场交易就越规范、市场风险也就越小。

确保粮食安全工作

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调节等多方面内容,应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多下功夫。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建设。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大力发展粮食加工转化。积极落实粮食流通政策。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加强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同时逐步建立起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