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俄罗斯人能“侃”看口试

2001-08-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中亚记者 汪嘉波 我有话说

俄罗斯各家电视台有关政治、文化、家庭等话题的谈话节目精彩耐看,与其它电视节目相比,其收视率一直遥遥领先。主持人口若悬河,特邀嘉宾能言善辩,就连那些作为配角的现场观众也是张口就来,个个能“侃”。

俄罗斯人何以如此能说会道?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俄罗斯人的口才与注重培养和训练“说话能力”的教学传统直接相关,更确切地说,大中小学长期以来以口试为主的考试制度造就了俄罗斯人的能言善辩。

在俄罗斯,口试在考试形式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无论小学还是大学,也不管文科还是理科,概莫例外。俗话说,考是教师的法宝,分是学生的命根。俄罗斯人的表达能力,也就在这从小到大无数次口头考试的磨练中慢慢培养起来。按俄罗斯教学法专家的说法,以口试为主的考试制度是俄罗斯教学体系中的优良传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沙皇时代,无论是列宁,还是马雅可夫斯基,无论是索尔仁尼琴,还是普京,都曾经经受过“口试战场”的千锤百炼。

如果是期末或毕业考试,考场必是鲜花朵朵,气氛热烈。男教师西服领带,女考官描眉画眼,考生穿着也不像平时那样随便。口试开始前,学生先到主持考试的教师那里抽取题签。十几张题签倒扣着放在桌面上,由考生任意抽选。题签上一般有两三道考题,有简单的概念解释,也有复杂的论述或求证。拿到试题的学生有15至20分钟或更多的准备时间。不能看课本和参考书,也不能与学友交谈,只能坐在那里冥思苦想。考生一般自带笔纸,利用有限的准备时间写出答卷提纲要点。此外,考生还要将与考题相关的概念都在脑子里过一遍,因为考官随时可以“借题发挥”,检测考生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程度。

俄教育学家称,口试是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最佳方式,既可提高学生的话语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胆识和自信。而且,口试的个性化和灵活性及其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又使考试形式本身成了对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一种促进。考生与考官直接交流,构成互动关系。对考官来说,倾听考生陈述与阅读考生答卷,感觉和效果大不一样。写在纸上答案不可更改,口头陈述却可随机应变,考生可以扬长避短,在自己理解深透的地方尽力表现。考官则能够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问题的角度和难度,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口试的灵活与随意使双方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空间。

由于口试的随意性较大,不好用百分制评分,所以俄罗斯中小学和大专院校一般都采用5分制。3分及格,4分良好,5分优秀。与百分制相比,5分制算是“粗犷经营”,不那么斤斤计较,但似乎更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面对考试和考分,多了几分从容。

一般说,表达能力是训练的结果。在俄罗斯学校里,不光口试是培养表达能力的手段,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也安排较多的专题讨论和自由发言。通常,教师在讲完一个专题后,都要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讨论题目事先通知学生,以便让大家有时间去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或有关文献。由于课堂发言通常都会记入评分册,所以学生一般都会认真准备,积极发言。课堂讨论时,教师不大在意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角度和个人观点,而是看重学生对相关资料的了解程度、表达和论述的方式方法及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

俄教育学家认为,口试考试形式和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素质教育至关重要。说话的能力和表达的艺术,实际上与人的知识结构、思想方法、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考核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专家们说,教师之所以偏爱口试,是因为它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试方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