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泉参拜留下的思考

2001-08-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东京记者 陈志江 我有话说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在日本国内外引发的政治风波,表面上已趋于平静,但日本新闻媒体却在就此事对日本内政外交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参拜”首先激化了日本国内的政治矛盾。据《每日新闻》报道,8·15这一天参拜靖国神社的人数高达12.5万,大大超过去年7万人的规模,而现场左派与右翼势力斗争之激烈也为历年所罕见。狂妄的右翼分子甚至当着警察的面对左派人士大打出手。小泉的参拜行为已在日本国民中引起了新的混乱。尤为严重的是,日本右翼政治家代表性人物、内阁副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得寸进尺,在18日公然宣称:“如果首相坚持每年连续参拜,就不会年年都引起中韩等国的反对了”。

“参拜”对日本外交造成的严重影响也不容忽视。日本媒体几乎都认为,小泉的政治决断与其说“不是最好的选择”,莫如说“没有比这更糟的选择”。名古屋大学的川田埝教授在《参拜靖国神社留下的疑问》的评论中指出,小泉首相在日本面临的诸多矛盾中优先选择了参拜靖国神社,说明他缺乏全球战略眼光。作为国家领导人,他太缺乏深思熟虑。

无论小泉本人对参拜作何反省,靖国神社作为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存在。日本《每日电视台》主持人甚至断言,要想彻底解决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也许还需100年。

这决不是耸人听闻。因为日本在正确认识历史方面,存在太多的干扰。其中除了右翼势力有意美化侵略和歪曲历史外,日本政治家的态度也是一大障碍。战后初期,美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非但没有触及军国主义的根源,保留了昭和天皇和天皇制,而且释放了大批战犯并让其主政,因此日本战后在战争责任问题上一直未做也不想做认真的反省。日本政治家们所做的是设法隐瞒历史真相,或用暧昧的语言,模糊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性质。

对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日本学者和政治家都含糊地称“那场战争”或“太平洋战争”;对日本军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15”,称为“战败日”,后又改为“终战日”。在这里,日本有意混淆了侵略战争与反侵略战争的性质;把包括甲级战犯在内的战死者全部视为为天皇和大日本帝国尽忠的英雄。小泉首相反复强调,参拜是为了向创下今日日本繁荣与幸福的战死者表示感谢与敬意。他们把以史为鉴、深刻反省历史视为“民族自虐”,把外国要求日本反省历史、反对参拜靖国神社视为“伤害日本人感情”与“干涉内政”。

参拜靖国神社还隐藏着一个更为现实、更为险恶的用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高级官员告诉记者:鉴于当今的国际环境,日本虽无条件和可能再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但日本不愿承认在二战中失败的情绪却根深蒂固。日本《产经新闻》的一篇社论说:“向为国捐躯的战死者慰灵,是国家的义务,是最低的礼节。从事这种参拜的主持者如果不是国家代表就毫无意义。如果现在胡乱对待过去的战死者,那么将来日本有一天再次面临危险时,有谁愿意为国家尽忠。”

联想到日本最近一再叫嚣要加紧制定“有事立法”,逐渐扩大参加维和部队的规模和放松对其使用武器的限制,以及争做所谓“普通国家”等就会明白,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更值得深思了。因此各国人民,尤其是日本邻国,决不可掉以轻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