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怅望永宁古卫城

2001-08-22 来源:光明日报 ■王春瑜 我有话说

前不久,应邀赴石狮市参加“永宁古卫城学术研讨会”。今天的石狮,因服装、鞋业的发达,名震遐迩。但是,在600多年前,这里不过是一个小渔村,属于当时东南沿海的军事要地永宁卫管辖。永宁卫城,奉朱元璋为首的中央王朝之命筑成,以后在永东、正统年间,又陆续扩建,城高二丈一尺,有五座城门,各门上均有敌台。离永宁卫城不远处,就是宋元以来非常著名的航海建筑姑嫂塔。在塔畔远眺,金门岛尽收眼底。因此不难想像,永宁卫城与金门隔海相望,成犄角之势,位置的重要不言而喻。

怅望眼前仅剩三百多米长的古城残垣,及因遭污染已成黑沟的护城河,禁不住思绪万千,喧腾的历史潮水,不停地从我记忆深处涌过……

这座古卫城,曾经有过光荣的抗倭史。早在元末明初,倭寇已经开始在我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海上武装走私,烧杀劫掠。当初设卫城的主要目的,也正是防倭。永宁卫城的军民,同仇敌忾,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四月,一举击退来犯的倭寇;永宁卫城指挥使杜钦爵更是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楼,指挥若定,日夜固守,贼不得入,只能望城兴叹,恨恨而归。

这座古卫城,也是永宁人民饱受倭寇洗劫的血泪见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月,由于卫所制度固有的“兵农合一”的体制,违背了社会发展兵农分家的原则,必然走向衰弱;更由于卫城指挥王国瑞玩忽职守,将敌情置于脑后,导致倭寇偷袭破城,“大掠数日而去”。尤其令人扼腕的是,这一次血的教训,竟未能使其浆糊脑袋清醒过来,组织军民备战,酿成在三月倭寇再陷卫城、很多军民“为其杀伤几尽”的惨祸,卫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至今永宁镇居民,提起当年倭寇杀人放火,俗称“洗街”的暴行,仍觉切肤之痛。故老相传,在永宁城隍庙后殿院前的石阶上,留着点点血迹,这是一位抗倭将军留下的;城破后,他率领官兵继续杀敌,终因寡不敌众,无力回天,痛心疾首地跑进城隍庙,磕阶身亡。我在这块石阶前凭吊良久。民间传说往往深藏着历史的踪影,我想,如果真有其事,这位将军应当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指挥永宁卫城军民,誓死抗倭,城陷后为国尽节的永宁卫镇抚尤天爵。只是因年代久远,地方父老把他误传为明末的一位将领了。这块血染的石头,是永宁古卫城悲壮历史的形象化见证。

我在永宁卫古城的遗址上踯躅,咀嚼着“永宁”二字的内涵。我国称永宁的地名并非一处,较著名的就有江西铜鼓县的永宁街,宁夏的永宁县。“永宁”,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向往:永远安宁,天下太平。但是,人间多少太平梦,尽付历史硝烟中?即以永宁古卫城而论,一毁于明代倭寇,二毁于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迁海令,清政府为了对抗台湾的郑成功抗清政权,下令在东南沿海坚壁清野,将人民城郭内迁30里,废弃永宁卫城;用今天的眼光看来,这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阋于墙的恶果,令人痛惜。而到了解放初,这里又成了与逃到台湾去的蒋介石势力相对抗的海防前哨,解放军战士将古卫城的城砖拆掉,用以筑工事,最终使古卫城沦为满目疮痍的废墟。显然,倘若台湾海峡的政治风波依旧,贼心不死的台独势力进一步做大;倘若日益嚣张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全面复活;那么,台湾海峡仍有可能掀起浊天恶浪,永宁也就难以永宁。愿历史的警钟长鸣!

事实上,石狮市及永宁镇的领导、居民、华侨———特别是华侨,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决心在永宁古卫城的遗址上,按照历史的原貌,重建部分永宁卫城的城楼、城墙,并修建博物馆,展览永宁卫城的史料、文物,让人们沧桑看城,永远记住永宁古卫城过去的光荣、屈辱、血泪,及当代永宁———不,当代中国人神圣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研究明史的学者,我举双手赞成此举,并呼吁海内外的热心人士,共盛举。

我坚信,也许不出一年,一个在烈火中新生的凤凰“永宁古卫城”,将重新屹立在石狮的海滩旁,迎朝阳,送落日,看潮起潮落,听海峡涛声,注视风云变幻,时时警钟长鸣。呵,石狮幸甚,国人幸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