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高校自考族”

2001-08-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陈运昌 李凌 我有话说

近年来,在济南市的高校悄悄出现了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和统招生一样穿梭于教室、餐厅和宿舍之间,一样期待着周末和寒暑假。不同的是他们一年要面对四次考试,有一门考试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他们就是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自考族’,如果规定的科目门门过关,就可以拿到所在高校盖章的毕业证。

为了明天的梦

王晓琳当初考上了某学院的市场营销专科。大二那年去人才交流市场,却发现自己许多问题都应付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彷徨,她放弃了学籍,跑到济南的一所著名高校上法律自考班。

“在这里,我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师都很负责,对我帮助很大。当然压力也是很大的。”王晓琳告诉记者,他们每周有24个课时,下课后要使劲消化才行。

提起未来,王晓琳充满信心,打算考出本科证后,接着考研。“我的同学有打算参加律师考试的,有想考研的,想学习的都学的很苦,我们珍惜这个机会。”来高校读书的自考生大多对未来有一个美丽的梦。

对高考落榜生来说,到高校自考班学习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高考落榜生面临许多选择,可以复读也可以去高等职业学校,但复读往往要交不少钱,而且一年后的结果也仍是未知数。一些人往往愿意选择到人文气氛好,师资力量强的大学读自考。学识渊博的老师,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知名学者的讲座……都对他们充满诱惑力;更重要的是,有了老师的指导,考试过关的把握当然会更大一些。

没有融入大学生活

记者了解,自考生有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两极分化;学的疯学,玩的疯玩。但是两者都没有时间参加学校的活动,没有真正融入大学生活。

拿每年一次的校运动会来说,统招生所在的各院系都有自己的代表队参赛,而自考生没有。开运动会的两天,统招生活跃在操场上,而自考生只能呆在教室里学习。“他们是有资格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和活动的,他们是高校的一员。”某自考班的班主任这样说。

王晓琳的一些同学抱怨说,学校给予他们的活动范围太小,“要是能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那就更像大学生活了。”

统招生对自考生的态度大都是一脸茫然,二者之间好像隔了一层东西,但是双方都懒得理会。有的统招生觉得自考生大量涌进校园挤了本来就紧张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实验室,图书馆。对比,王晓琳和她的同学认为:资源紧张应是学校的责任,“我们拿钱进高校的目的就是利用这里的各种学习资源。”王晓琳坦率地告诉记者,虽然很喜欢学校的学习气氛,但心里还是有一些自卑。但她又说:“师哥师姐们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状况,并不十分在意,觉得反正大家都是各自为前途努力,同在一个学校里学习,一个印章的不同算不了什么。”

高校办自考班的理由

据了解,自考班大多是高校下属的一些院系和实体自己组办的,但是要向学校上缴一定比例的费用,并受校方有关部门的管理。

大多数自考班的管理人员认为,他们办自考班有良好的运作机制。对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采取聘任制,而且选择很严格,比如山东大学法学院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还建立了很多奖励制度。某自考班的奖励标准是这样的:如果学生一次考过三门,奖励150元;四门全过,奖励200元。四门全过的学生多的时候有十几人。

高校办自考班,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创收。自考班的学费一般在2900-3500元不等,住宿费则在1000元左右,学生对此还是基本能接受的。

管理有些不尽如人意

王晓琳和她的同学们对学习条件普遍都很满意,但对住宿条件却有一些意见。他们本来住在校内的学生宿舍,但随着学校的连年扩招,他们的宿舍将无保证。

自考作为高校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老师们也在教育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一位老师说他有三个法宝,一是建立朋友关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二是经常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加强思想教育,每个月都开两次班会。时间久了,互相了解了,自然就好管理了。尽管如此,老师们还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人数太多,而且自考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