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昆剧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

2001-08-29 来源:光明日报 缪智 我有话说

昆剧发展存在着“抢救继承”为主还是“改革创新”为主的两种不同思路。这两种思路源于1981年在苏州举办“昆曲传习所”成立80周年的纪念活动。当时文化部对昆剧提出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对方针的理解,多数专家认为“抢救继承”是第一位的,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多数昆剧院团选择的是“改革发展”。究其原因,和对“八字方针”的理解有关。因为多数人认为,“八字方针”代表了昆剧发展的顺序,也就是说,“抢救继承”是为“改革发展”服务的。昆剧的发展目标导引了“改革发展”的选择。多年后,有昆剧研究者针对“抢救继承”不够重视的问题,提出了“昆剧传统剧目不要改革”的主张,但并没有引起重视。

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后,昆剧的发展问题又一次引起了热烈的争论。主张“抢救继承”的观点认为:昆剧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典范,当前的危机来自于对这份遗产继承保护工作的忽视和经过“改革创新”后会造成的昆剧的真正价值的丧失殆尽;主张“改革创新”的观点认为:昆剧当前面临的危机是在观念和艺术上过于保守,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应该通过形式和内容的革新,推动昆剧的发展。

昆剧发展之所以在“抢救继承”还是“改革创新”的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是因为争论的双方有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两种主张实际上代表的是昆剧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十多年前,余秋雨教授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中谈到昆剧时说:“首先,作为一种规整的戏剧样式,它已充分流泻了自己的生命。作为沉积的文化遗产,它具有永久的价值,作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戏剧现象,它已进入疲惫的岁月。”余教授的这段话,对我们分析昆剧发展的争论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的。坚持“抢救继承”的实质是要让昆剧按照“沉积的文化遗产”的定位发展,选择“抢救继承”就是选择“永久的价值”;坚持“改革创新”的实质是要让昆剧按照“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戏剧现象”的方向发展,选择“改革创新”就是想通过市场导向让昆剧走出“疲惫的岁月”。

昆剧获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对“抢救继承”的主张起到了支持作用。作为“非物质遗产”,具有准文物的定位。在“遗产”和“非物质”的关系中,“遗产”处于主导地位。虽然从“非物质”的层面看,为了让活的遗产不变成死的文物,存活在舞台上的传统昆剧,会因演员对角色的不同理解,在创造角色时会发生“艺术流变”但这种流变在整体上不影响“遗产”的定性。从“遗产”的层面看,传统昆剧必须坚持“原真性”,因为对于文化遗产来说,失去了“原真性”就等于一幅历史名画变成了一幅赝品。一般来说,传统昆剧越处于传统积淀的深处,就越接近昆剧的价值核心。越接近价值核心,遗产的价值就越大。

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戏剧现象”的角度看,昆剧自然应该坚持“改革创新”。昆剧自《浣纱记》崛起于戏曲舞台之后,从明万历到清中叶,演出及流传达到了一个极盛的时期。乾隆年间由于曲词深奥,音乐上过于雕琢,艺术逐渐走向凝固,昆剧开始衰落。解放后,浙江省昆苏剧团经过“推陈出新”,重新编排了昆剧《十五贯》,获得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赞誉。《十五贯》的成功经验对昆剧今天的“改革创新”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在昆剧的“抢救继承”和“改革创新”的关系中,就昆剧的现状和未来的前景来说,“抢救继承”的价值要大于“改革创新”,因为遗产具有不可超越性。

从昆剧对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看,昆剧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样式,要想通过“改革创新”重现历史的辉煌,几乎是一件不可实现的难事了。如同唐诗宋词一样,现代人用古典诗词的格律词牌写诗填词很难超过唐诗宋词,如要给新诗贴上一张古典诗词的标签,谁也不会承认一样。要认识到昆剧是因为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而不是什么其它价值才被列为“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昆剧可以没有创新但不能没有继承。在昆剧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已经被世界所承认,昆剧的抢救继承工作没有得到社会公认的情况下,只能将“抢救继承”作为昆剧发展的重点选择。

从昆剧对世界、对社会的特殊作用看,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意识形态的冲突开始让位于文明的冲突,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的上述理论,正在抓紧推行文化霸权战略。昆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在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增强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在全社会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方面有着其它文化样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昆剧的传统价值一旦失落,许多传统文化人会有重大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又是全民族的,因为它和我们的民族心理有一种对应感。

从昆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看,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区域间的竞争。昆剧获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昆剧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在昆剧的活动、研究、培训、展览、文物景点等方面加大力度,全力打造昆剧的综合实力,对于区域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创新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提倡“抢救继承”并不是要让昆剧远离时代主流,而恰恰是要让昆剧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新是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的,在熊彼得的理论中,创新即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因此,评判昆剧是否创新,要看其是否通过有关要素的组合,创造了一个更大的价值发展空间。历史上,昆剧通过艺术要素的不断组合,壮大了自己,使昆剧最终成为独领风骚的全国性戏曲声腔剧种。在昆剧已经成熟,走上顶峰以后,昆剧的发展已从革新为主转向传承为主,昆剧近代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昆剧的传承价值大于昆剧的革新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将昆剧的发展从文化过程转向文化遗产,其遗产的创新价值要远大于昆剧的革新价值。昆剧应该高举文化遗产的大旗,在保持自身品格的前提下,引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昆剧目前应定位于旅游市场、海外市场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市场。昆剧的保护和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因为昆剧的主要价值不在市场,而在通过社会和市场造成的对世界、对社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昆剧获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文化部领导在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座谈会上又提出了“保护、继承、创新、发展”的八字方针。昆剧的继承发展在贯彻这个方针时应吸取历史的经验,如果说过去“改革发展”是主流,今后“保护继承”应成为昆剧发展中的主旋律,“创新发展”则是昆剧发展中的多样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